欢迎来到山村网

去屑因子可致畸?这只是个传说

2018-12-06 17:21:27浏览:92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近日有网帖称,众多洗发水厂家追捧的去屑因子ZPT(学名吡啶硫酮锌,也称吡硫翁锌)会导致胎儿畸形。此帖如一枚重磅炸弹引爆

  近日有网帖称,众多洗发水厂家追捧的去屑因子ZPT(学名吡啶硫酮锌,也称吡硫翁锌)会导致胎儿畸形。此帖如一枚重磅炸弹引爆网络。但随后有专家指出,该言论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那么,究竟ZPT有无毒?请看——


  ZPT使用已久

  头屑本是个小事,但挺烦人,有交际的人更是如此。头皮屑实际上是皮肤角质细胞老化、异常增生,脱落后与分泌过多的皮脂和污秽尘埃等混合而成的碎屑。干性头皮屑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较松散,梳头和搔头时容易呈鳞屑状脱落。皮脂溢出重的呈淡黄色屑片,多粘在头发上不易脱落。医学上称其为头皮糠疹、头部脂溢性皮炎。

  出现头屑的病因很复杂,与卫生习惯、生活节奏、营养、疲劳、精神状态都有关系。因此处理的方案也就五花八门,中医药的偏方也很多,但总的认为应该是综合疗法。上世纪60年代,有研究从碎屑中培养出油脂寄生性真菌马拉色霉菌与糠秕孢子菌后,头屑的处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含吡啶硫酮锌(Zinc pyrithione,ZPT)的日用化工产品相当多,光洗发用品的使用历史也有30多年了。ZPT为灰白色粉末状固体,水溶性很低,商品以不同浓度的乳化剂型存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它毒性低、用途广,特别是对人体寄生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而得到推广。

  1981年美国FDA经过专家论证后,为29项含ZPT产品发放了许可证,其正式进入化妆品成分行列,主要用于抑制头屑,还可作为化妆品的防腐剂。它的制真菌效果排在众多制菌剂前列。

  口服大剂量ZPT才有生殖毒性

  动物吸收ZPT后代谢很快,大鼠饲喂放射性同位素14C标志的ZPT饲料,在体内迅速代谢转化后经尿排出,72小时后体内仅存微量。ZPT的急性毒性很低,豚鼠经口的半数致死量>2gm/kg;狗的半数致死量为600mg/kg。大鼠、小鼠经口的半数致死量均为160mg/kg。ZPT对动物眼的刺激性很大,但对人的皮肤刺激性很小。根据美国有害物质数据库提供的资料,用1%内含2%ZPT的香波在前臂皮肤作斑贴,3周内共斑贴9次,两周后的激发试验仅出现不完全确定的红斑。而另一报道发现,一组女性顾客用含0.25%ZPT发霜斑贴持续72小时未见明显皮肤过敏反应。这是含2%以下浓度的ZPT洗发香波能大量推广的主要原因。这些成熟的研究数据与网上盛传的“涂抹剂量15mg/kg就能检测到对胚胎的致毒性”说法相差甚远。

  在研究其毒性的同时,也发现ZPT有一定的生殖毒性。资料显示,以65mg/kg的剂量连续饲喂妊娠第6~18天的家兔后发现一窝仔兔中出现死胎;当饲喂妊娠第6~18天的剂量增至1300mg/kg时,则胎兔均死亡。重复性研究发现,以150mg/kg的剂量连续饲喂妊娠第6~15天的大鼠,只发现胎鼠发育显现迟缓;改用皮肤涂抹并将剂量减至75mg/kg时对胎鼠的影响轻微,在大鼠妊娠前8周连续用1065mg/kg的剂量涂抹皮肤直到交配前15天,只发现有部分新生鼠断奶期延长。

  以上实验数据说明,在口饲大剂量的条件下,实验动物生殖数据有一定程度异常,但远不能称为确定性的胚胎毒性。而在皮肤接触极大剂量的条件下,也未出现对动物生殖明确的影响。


  链接

  针对网帖所引证据的质疑

  动物实验数据表明,在大剂量条件下,ZPT对孕期兔有影响,从而提出ZPT有某种程度的胚胎毒性。科学实验确实需要大胆假设,但必须认清“ZPT可能有胚胎毒性”只能算作大胆假设,并且是泛指的危及胚胎,而非明指的“胚胎畸形”。这不能称为结论。

  网友查出,欧盟将ZPT分类为T+,即极毒物质。但是,实验数据表明,ZPT的急性毒性很低。其实,各国对毒物毒性分类出现差异不足为奇。我国未将ZPT分类为毒性物质,而联合国有害物质分类中也并未将其列入有毒有害物质名单。

  日本研究人员的报告说,ZPT在特定情况下会导致部分水生生物死亡。而我查到的该文章似乎不大一样。日本研究人员Onduka等写的以《Toxicity of metal pyrithione to marine organisms with indirect evidence for their presence in seawater》为题发表在2010年5月号Arch Environ Contam Toxicol杂志的论文,用(72-h EC50)为指标,测试不同浓度的吡啶硫酮锌与吡啶硫酮铜及其代谢产物对4种藻类及贝壳类生物的作用。结果发现对4种水生生物的生长抑制作用主要与铜离子有关,文章并未提到ZPT能致水生生物死亡的结果。

  美国环保杂志上的研究报告称,ZPT可能会引起人体DNA损伤。这篇美国亚利桑那州药学院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章称,以离体培养的人皮肤角质细胞与黑色素细胞为试验材料,浸渍在不同浓度的吡啶硫酮锌液体中发现,在纳摩尔水平即出现明显的细胞内蛋白重组及基因组整合。文章的观点确实认为可损及细胞DNA,但文章最后明确说,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活体标本中,ZPT是否仍能以皮肤角质细胞及黑色素细胞甚至更进一步以皮肤基底层分化细胞为靶点,尚待进一步研究。可以说,这句话已经将我们最担心的问题讲清楚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2010年十大甲醛污染事件点评

上一篇:

出国整形小心三重风险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