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病理报告对主管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病人得的是什么病?需要怎样治疗?治疗方案如何确定?一切都取决于这份病理报告。下面就为您解读病理报告的奥妙。
病理检查≠病理化验
要做病理检查,第一步就是取患者的组织。获取组织有两种途径:一是经过简单的操作,从病人身体上取一小块组织,如经体表穿刺、黏膜夹取、内窥镜下(胃镜、食道镜、肠镜等)钳取等;另一种是常规手术后,从病人身体上切除的器官或组织。
不少人将病理检查叫做病理化验,而且误认为病理诊断与检验血、尿类似,只需送到仪器里面化验一下,稍等一会儿,诊断设备就可以给出分析结果和诊断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病理诊断是病理专家在显微镜下对受检组织、细胞的微观形态结构进行描述,以及在与正常组织细胞形态作对比分析后,对受检组织是否异常以及异常程度的一种判断。
病理医师如何做病理检查
病理医生需要靠证据才能作出判断。做病理检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肉眼检查;二是镜下检查。肉眼观察内容包括被检组织的外观、大小、颜色、性状等。而由于病理专家需要观察细微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包括细胞核、细胞质、胞浆以及细胞周边的反应等是否有变异,因此镜下检查并不是将大块组织放到显微镜下检查。
要让病理专家能观察到病人组织细胞的细微形态结构,需要对大块组织进行处理。简而言之,就是将这些组织切成很薄的片,厚度必须在1~5微米以内,这样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如果需要观察细胞的亚微结构或超微结构,则需要作更为特殊的处理,才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单切成薄片还不够,还需要对组织进行染色,以便于观察。病理工作者把从患者身上取出的组织,利用仪器或手工处理,制备成一张含有靶组织信息的组织薄片,最后让病理专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判断。这个准备的过程叫做组织样本制备-制片。
组织样本制备时间长在哪儿
许多患者和家属在做完手术后都急于想知道是否得了肿瘤?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有没有痊愈的机会?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组织样本制备过程相当复杂,包括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脱蜡、染色、盖片等一系列繁琐步骤,一般需要2~3天才能完成。
为了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细胞,首先需要把组织切成薄片。要将组织切成1~5微米薄片并非易事。虽然可以将组织冰冻起来切成薄片,但这种切片无法长期保存,而且组织形态也有所改变。早在100年前,科学家就想寻找一种媒介支撑软软的组织,要求这种媒介既有硬度又有柔韧性,同时又具备极好的透光性。最后科学家选择了石蜡作为媒介。
人体组织中水分占70%,与水不相容的石蜡如何浸入组织呢?首先得让组织脱水。脱水过快、起始浓度过高会令组织皱缩、形态发生改变,这会影响对组织的判读。经过反复试验,病理学家终于摸索出一套组织脱水方案,就是将组织浸泡在由低至高、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脱水试剂中,逐步完成脱水和浸蜡。要在尽量不影响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前提下,简化脱水程序,缩短脱水时间。这个脱水过程至少需要12~16小时。
制片的另一个步骤是染色。细胞染色剂是水溶性的,故染色前需要进行脱蜡,以及与脱水相反的一系列步骤,这又需要一个多小时。再加上其他一系列的技术性操作步骤,制片一般需要两天才能完成。制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结果,病理工作者对制片过程操作应慎之又慎。我们还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病理专家作镜下的分析和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