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人工增雪 会影响健康吗

2018-12-06 17:36:17浏览:15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近半个月来,华北地区接连普降瑞雪,给持续百余日的旱情带来了一些缓解。人们在喜迎飞雪的同时,也对人工增雪技术越发感兴趣

  近半个月来,华北地区接连普降瑞雪,给持续百余日的旱情带来了一些缓解。人们在喜迎飞雪的同时,也对人工增雪技术越发感兴趣,这一期“热门话题”栏目我们请专家和您谈谈人工增雪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我们知道,天上的水汽要变成雨雪降下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水汽饱和度和凝结核。所谓人工增雪,就是通过运载火箭、飞机等向云中播撒碘化银(AgI)、干冰(固态CO2)和液氮(液态N2)等化学物质,在云中适当的温度下形成人工冰晶核。其前提是天空中必须有云,否则巧妇也难做这无米之炊。

  碘化银有毒但不易危害环境

  现在常用碘化银来人工降雪。碘化银是一种黄色的化学结晶体。一般来说,1克碘化银物质,在-15℃环境下可形成约1014个冰晶核。大量人工冰核在云中水汽、过冷水充足的情况下会长大成较大的冰粒子,下落到地面成为雪。这是由于碘化银的晶体结构与冰晶相似,因此可以充当人工冰晶。干冰和液氮的增雪都是通过飞机直接播撒到云中的,只要在零下温度层,就可成为冰晶核。

  在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制订的清洁水法案中,碘化银被列为一种有毒物质。碘化银为碘和银的化合物,不易溶于水,但见光就分解为碘离子和银离子。银离子属于重金属离子,毒性很大,对微生物和鱼类的危害特别大。人体长期接触碘和银的化学物质也可出现中毒现象。但在自然环境中,银非常容易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减小。因此银不太可能通过陆地或水中食物链的积聚,达到能危害生物和动物的程度。

  不应过度依赖人工催雪

  人工增雨增雪是一个微物理过程,而不是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因此,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经常使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银等催化剂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干冰、液氮很容易蒸发形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它们本身就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对环境和人体都不会产生影响。碘化银中的银离子是重金属,但碘化银用量极小,分散在很大的区域里面,单位面积的含量微乎其微。

  在人工增雪作业中每次需要10~50克碘化银,而且用在很大的范围内,所以单位面积中的残留量会很少。如北京在兔年这次初雪人工增雪作业中,燃烧了1200多个碘化银烟条,每根烟条大概含碘化银11克,大约用了13公斤碘化银。此次作业区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仅有1.3克,属于微量,仪器都很难检测出来,因此,不存在长期或大量接触银的问题。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中使用的碘化银,由于用量很小,从短期和长期来看,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这一点在一些国际和国内的监测数据中均已得到证实。

  从2003年开始,北京基本每年夏季均在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区域进行较频繁的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在每半年对水库水体进行检测的数据显示,夏季水库中银离子的含量很低。

  尽管人工降雪有诸多好处,但气象专家们仍认为,由于地球大气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存在太多不稳定因素,人类对地球大气了解还太有限,我们不应该过度依赖人工影响天气手段来增雨或增雪,因为目前没有人能预知操控天气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后果。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吃萝卜顺气又防感冒

上一篇:

大孩子也需要防麻疹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