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年一度的高考临近,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波动、失眠的考生日渐增多。学生小张告诉医生,最近一考试头脑就一片空白,感觉再努力也没有好的结果。此外,还经常出现胸闷、心慌、脸红、多汗等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而且头晕、周身酸痛,食欲明显减退,一遇到考试就想回避。通过结合心理测试,我们认为小张正处于焦虑状态。
焦虑也是防御机制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其重要性的关注,成为焦虑的诱因;综合原有的敏感、要求完美的个性特征则导致了严重的焦虑状态。其实,焦虑本身是一种防御机制,在面对应激性事件的时候,这种机制也能帮助我们形成克服困难的动力。轻度的焦虑有积极作用,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振作精神应对所面临的困难。
但是过度、不可控制的焦虑会使动力变成压力,甚至考生的心理焦虑转化成了躯体的症状,考试前会发烧、头痛、胃痛、拉肚子,到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所以,科学管理焦虑,在应对高考时变得特别重要。
对于小张这种严重焦虑的状况,一方面需服用抗焦虑药物;另一方面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让他重视复习努力的过程,淡化考试结果,避免设定过高的目标,适当转移注意力。
家长要少说多做
高考在即,孩子有压力,家长也不容易。“我们不给你压力”这类的语言,成为许多家长的常用语。但鼓励的话说多了,就成了关注,关注多了自然是压力。所以家长既不能对孩子不闻不问,也不要显得过分关注,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克制”。家长既不要和孩子起冲突,也不要焦躁不安。如果想给孩子解压,少说多做是好办法,如带孩子出去散步、运动,能很好地释放情绪、转移注意力。
如果考生出现严重焦虑甚至过激行为,应及时到心理科就诊。药物治疗应遵守医嘱,科学合理用药有助于快速调整考生情绪。同时要结合心理干预,帮助考生以平和、沉着、自信的心态顺利参加考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