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你的注射安全吗

2018-12-06 19:50:16浏览:43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河南、安徽日前发生的丙型肝炎疫情,已导致100多人感染,且感染者大多是儿童。安徽卫生部门称,此次丙肝疫情很可能是因为不安全
河南、安徽日前发生的丙型肝炎疫情,已导致100多人感染,且感染者大多是儿童。安徽卫生部门称,此次丙肝疫情很可能是因为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人们不禁要问,到医院或诊所打针也会不安全吗?怎么打针才安全呢?


  注射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及转型国家每年至少进行160亿次注射操作,其中约95%的注射用于医疗,3%的注射是免疫接种。每年有那么多的人需要打针,如果打针不安全,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安全注射最易感染三种病

  不安全注射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可导致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还有可能造成脓肿、毒性反应等非传染性不良反应。每年因不安全注射造成的过早死亡约为130万例,直接医疗费用为5.35亿美元。

  在传染病中,艾滋病、乙肝和丙肝是与不安全注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三种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安全注射网络2000年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不安全注射所致的乙肝病毒感染达2100万例,占乙肝病毒新发感染的32%;丙肝病毒感染达200万例,占丙肝病毒新发感染的40%;艾滋病病毒感染达26万例,占艾滋病新发感染的5%。

  不安全注射不仅会危害病人,也危害医护人员本身。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4.4%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和39%的乙肝和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被针刺伤后造成的。因此,不安全注射是经血传播传染病的主要途径。

  我国不仅是乙肝的高流行地区,丙肝流行态势也属于中等偏高。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我国的丙肝感染率为2.2%,约有2979万感染者。从卫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每年丙肝病例的报告人数呈上升趋势,在法定报告的27种传染病中,其发病率由2004年的第十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七位。

  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经血液传播。以往,我国的丙肝感染主要由输血和血制品所致。近十年来,由于实施无偿献血和严格筛选献血员,输血传播的丙肝已经明显减少,而不安全注射和使用被污染的医疗设备已经成为我国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还没有可以预防丙肝的疫苗,因此要控制丙肝传播,严格实施安全注射是非常重要的。

  不安全注射有三种表现

  不安全注射的情况有很多,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不经消毒重复使用注射器或针头  注射器或针头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反复使用,针头中常常会残留微量病人的血液。如果这些血液中藏有丙肝、乙肝或艾滋病病毒,再给其他病人注射,就会把病毒直接注入病人的血液中,造成疾病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60亿例注射不经消毒再次使用的注射器或针头。这种不安全注射的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占所有注射的40%;在有些国家,这个比例可高达70%。不更换针头针管静脉注射药物很可能造成丙肝的传播。

  过多采用注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世界某些地区,70%以上为不必要的注射。而许多患者往往认为注射治疗效果更好也更快(就像河南永城市马桥镇苗浅村诊所的“一针灵”一样),把注射看做是最好的治疗手段,愿意接受注射治疗。但实际上,过多或没有必要的注射本身就属不安全注射。如果那些孩子发烧或腹泻时不打针,开些药来吃,就不会因不安全注射而感染丙肝。

  注射器材未经处理到处丢弃  医疗垃圾尤其是注射器和针头用后不处理,随意丢弃,则可造成环境污染、伤害公众;针头里的病毒就会造成疾病传播。随便抛弃的注射器和医疗垃圾还可能导致黑市上再次销售,这更增加了注射的风险。

  怎样打针才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安全注射网络给安全注射下的定义为:

  安全注射、穿刺采血(抽血)、穿刺针采血操作或静脉置入器材,要做到以下几点:对接受注射者无害,不会造成医务人员感染疾病的风险,注射废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做到这三条安全注射并非难事。要大力宣传安全注射的知识,使所有人都了解安全注射的重要意义。让老百姓知道,减少不必要的注射治疗是防止不安全注射的最好方法。发烧、腹泻不一定都要打针,大多数可能通过吃药治愈。口服药物不会有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传播的风险。看病要到正规医院和诊所,注射治疗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医疗器械,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绝对不能使用别人用过的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的价格仅几毛钱,而一旦感染乙肝、丙肝或艾滋病,几万元也不一定能治好疾病。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果蔬消毒 活性氧更彻底

上一篇:

警惕芳香杀手 有机溶剂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