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云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来到曲靖市罗平县人民医院视察,花了两个小时走完这家占地800亩的县级综合医院后感慨地说:“作为一个县级医院,搞到这么一个程度,确实值得大家学习。”同年7月,省卫生厅厅长陈觉民考察医院后感慨题词:“勇挑改革重担,树立杏林典范。”
2009年8月,中共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五巡回检查组到该院督导,评价说:“该院的科学发展结合了医院的实际,前有医科大楼,后有临终关怀,有大健康的理念,是科学发展的典范。”当月,该院通过中国医院协会“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检查验收,专家感慨地说:“西部省份能有这样一所县级医院,当地百姓一定放心!”
一家西部的县级医院,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这么多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关注呢?
在这里 看病不难也不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位于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坐落在县城的罗平县人民医院,是卫生部认定的二级甲等医院、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爱婴医院,2009年被中国医院协会验收为云南省唯一的县级“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该院始建于1939年,现有职工912人,临床医技科室30个,开放病床1000余张。该院重点科室中骨科已经分为脊柱外科和关节显微外科,能开展脊柱手术、各大关节置换术等高难度手术,脑外科能有效开展各类颅脑外伤急救、颅内肿瘤摘除手术等;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能开展起搏器安装、介入治疗先心病,并与影像科室紧密配合开展的超急性期心梗治疗、脑梗溶栓治疗大大降低了这类疾病的致残、致死率;血液透析室作为曲靖市唯一通过云南省第一批检查验收的透析室。
2010年,该院门诊病人289917人次,住院病人43462人次,手术11191台次;平均住院费2631.47元,比同级医院平均值低19.32%;平均门诊人次费用为63.63元,比同级医院平均值低47.59%。在这里,真正实现了让群众看病不难也不贵。
罗平县人民医院2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传奇。
时光追溯到1984年,当时的罗平县人民医院破败不堪,只有几间小瓦房,病人席地而睡,还得自带铺盖,无论是房屋、设施还是人力资源,都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治疾病、保健康的需要。
当时,改革开放的号角早已吹响,医院的改革迫在眉睫,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医院的发展,经过反复研究,于1984年任命年仅29岁的舒占坤担任院长。在这位充满激情与睿智的年轻人的带领下,罗平县人民医院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以门诊部为试点,进行“单科承包”的改革取得较好效果。从1985年开始,医院全面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承包”,将技术指标同经济指标相结合,基本打破了“大锅饭”的工作格局。
几年的摸索,医院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1993年,舒占坤带领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决定将医院改革进一步深化,在政府支持下正式开始了“吃饭靠自己,建设靠国家”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探索“三制”改革 夯实医院发展基础
罗平县人民医院院长舒占坤表示,该院如今的欣欣向荣,是由多年的艰辛历程换来的。其中,“三制”改革是发展的根本。
实行院长负责制。明确院长在医院管理活动中是唯一的法人代表,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院长实行公选或县委委任,副院长由院长提名报县委组织部门批准,医院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或院长聘任。明确由院长及医院领导班子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并规划、细化,分步实施。
以聘任、聘用、竞争上岗、解聘、转岗、待岗、辞聘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1993年,罗平县人民医院制定并完善了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引入竞争机制,职工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院长负责制、层层聘任制、待岗制、落聘制;确定医院和个人、科室和个人双方的责、权、利,实现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的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的转变,搭建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平台。
实行待岗、转岗、辞聘、解聘制。全院所有在职在编职工在首次聘用中经考核不合格者按院内待岗处理,直至辞聘和解聘。拟受聘人员应服从工作安排,服从医院总体调控,不服从者不予聘用,按医院规定的院内待岗处理。对严重违反医院规章制度的人员,医院给予停职及待岗处理。
从1993年改革开始,该院对行政部门负责人给予待岗2人次、免职1人次,临床科室负责人待岗、免职、问责6人次,一般职工待岗20人次,科室内待岗19人次。
以岗位工作量量化与职工待遇全额挂钩的绩效工资制的改革。彻底打破“大锅饭”,在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和兼顾职称、学历、工龄的原则下,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和完成工作量的多少、质量好坏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
医院还制定严格的奖惩办法,严厉打击在医疗活动中的趋利行为,避免科室分配用经济收入与职工待遇直接挂钩的分配现象发生。医院进一步强化科室综合目标、指标的考核,将综合指标量化成参与分配的直接指标,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风险岗位、重大疑难手术、疑难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等重点项目、重点专业技术,以及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和参与医学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
医院根据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对中层管理干部,医院实行按月考核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实行由科室下一班工作人员对上一班人员的工作量进行登统,按班次考核,考核的内容大到医德医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病人满意度、病人治愈率、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各项指令性任务的完成、诊疗操作规程的执行等,小到病历处方的书写、扫地、抹桌子等工作,考核兼顾工龄、职称、学历。考核的最后分值就是职工绩效工资分配的直接依据。考核结果除与待遇直接挂钩外,同时也是晋级、晋职、续聘、解聘、待岗、辞聘的主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中层管理干部,医院实行问责、待岗、辞聘或解聘。
舒占坤表示,绩效工资制关键是体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符合流程管理、科学管理。
努力创先争优 用发展检验改革成效
罗平县人民医院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基于病人价值链的研究,探索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建立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链。
医院认真执行国家物价标准和各种医疗保险政策,坚持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用药。2010年,该院CT检查阳性率89.3%、MRI检查阳性率92.3%、DR检查阳性率84%,均远超各级医院管理标准,在医疗保险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和物价审计部门的检查中多次获得好评。
严格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从2003年医院就取消了药品收入提成,药品收入与科室和医生收入全部脱钩;还长期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方法,坚持药品器械采购等集体讨论、集体决策、集体负责,通过药品使用平台实时监控临床药品使用情况,打断了临床医院与药品代表的联系,杜绝了药品购销、基本建设、设备采购等方面的不正之风。
在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该院着力开展“建一所百姓放心的医院,做一名患者满意的医生(或护士)”活动,目前取得良好效果。
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医院于2005年成立了以党总支为龙头的“走百村、串千家、连万民”的巡回医疗小分队长期坚持到农村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下乡医务人员2万人次,看病近60万人次,为贫困群众送医送药价值480余万元,帮助、扶持农村合作医疗室50余个。该院还免费提供食宿、教材和师资等对全县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网底建设,提高乡村医生素质做出实质贡献。
为实现医院长期、和谐、可持续发展,医院正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康复理疗、急救、养老、护理、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覆盖全民的新型医疗大卫生体系模式,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肩负起力所能及的责任。
通过27年的改革,与1983年相比,罗平县人民医院固定资产增长了517.2倍,病床数增长了11倍,业务总收入增长332.8倍。医院健康和成效显著的改革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群众的满意更加鼓舞了罗平县人民医院继续深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