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患者困境
进入晚期,喘不上来最后一口气,就会活活憋死,这是大部分尘肺病农民工人生的最后境遇;数量很大、处境困难、维权艰难、救助尴尬,这是尘肺病农民工目前面临的真实困境。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的职业病患者中,尘肺病患者占相当比例。如何救助尘肺病患者,尤其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尘肺病防治,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和紧迫的话题。每年两会期间,都有很多代表委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一困难群体。
3月2日,在北京中关村一座写字楼里,一张大大的会议桌旁,一边是6名来自全国各地偏远山区的尘肺病农民工兄弟,一边是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这是一次面对面的真诚交流。
“你的胸片带来了吗?我可以给你看一下。你现在的身体感觉怎么样?平时进行什么锻炼吗?”身为一名医生,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兼胸外科主任陈静瑜一开口就非常有职业特点。
作为国内知名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是给国内“开胸验肺”第一人的尘肺病人张海超成功进行肺移植的主治医生。此时此刻,坐在他正对面的恰好就是他曾经的病人张海超。
“你现在要去做职业病鉴定,流程上还有障碍吗?”陈静瑜的第二个问题紧跟而来。其实,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已经连续几年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议案。现在他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尘肺病的职业病鉴定流程是否便捷顺利、是不是还有障碍。因为只有顺利拿到职业病鉴定,尘肺病患者才能得到相应救助。
“自己去的话,要我们拿劳动单位出的证明,没有这个不给你做。我做了四年职业病诊断,但一直没做下来。真的很难。”来自四川广元的尘肺病二期患者张广海说。其他几位农民工也都纷纷点头。
2010年4月,贵州尘肺病农民孙凡军开始艰难的维权之路。但因为没有合同,企业发工资也没有给工资条,维权遭遇极大阻碍。
“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鉴定规定很严格,必须要有相关档案才能去做鉴定,工伤认定也要有一些证据。想让企业给我们出证据,去做工伤鉴定,这根本不可能。”孙凡军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