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常见不良反应, 与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注射直接相关。
有报告指出,多次发生低血糖的老年患者再发低血糖时,症状可不明显,称为低血糖性自主神经障碍或无症状低血糖。一项纳入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47%的患者可出现无症状低血糖。此外,低血糖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又可加重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平衡降糖获益与低血糖风险呢?
●掌控饮食量、运动量和降糖药用量三者的平衡能力是重中之重。患者自我调整三者变量,就能够使血糖控制最优化,使低血糖发生率降至最低。
●降低降糖治疗导致低血糖的风险须专科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是糖尿病患者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糖尿病整体治疗须加强的方面。
分析胰岛β细胞功能调节能力和组织脏器功能
●血糖控制容易度和低血糖发生风险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调节能力和组织脏器功能水平直接相关。
●根据胰岛β细胞功能和脏器功能,临床可将老年糖尿病大致分为4种:
①胰岛β细胞功能代偿能力好(自身分泌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组织脏器功能大致正常;②胰岛β细胞功能代偿能力尚好(自身分泌胰岛素水平不低),已有脏器功能异常;③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长期糖尿病患者),组织脏器功能大致正常;④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长期糖尿病患者),已有脏器功能异常。
●胰岛β细胞功能越差,对饮食变化和降糖药物所致血糖波动的调节能力越差,越易发生低血糖;脏器功能不全对低血糖自身感知和承受能力有负面影响。
合理选择降糖药物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上述分类中第1种类型的老年患者(特别是<80岁者)而言,在生活方式改善基础上,及时加用非胰岛素促泌剂类的口服降糖药,既不易发生低血糖也容易良好控制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有利于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长无低血糖风险治疗间期,更好地防治高血糖引起的血管病变,减少晚年糖尿病相关损害。
●临床应尽量避免为老年患者选择主要经肝、肾代谢,半衰期长,对心脏有负面影响的药物(如格列本脲),此类药物易致药物蓄积,产生低血糖。
●对于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首先要告知其如何防止低血糖,有条件可选择长效胰岛素制剂控制空腹血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使用预混胰岛素时,要注意预防两餐之间可能发生的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