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糖尿病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

2019-01-08 15:54:26浏览:331评论:0 来源:互联网   
核心摘要: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糖尿病症状,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

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糖尿病症状,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完善的糖尿病管理体系。其中糖尿病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血糖监测的意义

1.监测高血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无自觉症状高血糖只有通过血糖监测才可能发现。

2.发现低血糖: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还大,尤其老年人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有症状的低血糖可通过测定血糖证实,无症状的低血糖只有通过血糖监测才能及时发现。低血糖后可出现反应性高血糖,应注意鉴别。

3.指导治疗:血糖浓度随饮食量及药物剂量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即时的血糖监测,及时加以调整,实现血糖达标。

二、血糖监测的指征

血糖自我监测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尤其下列患者:

①初用降糖药者,为了摸索出一个合适的剂量。

②调整降糖药剂量者。

③更换降糖药者。

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

⑤出现低血糖的患者。

⑥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

⑦合并感染、外伤、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下。

⑧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三、检测时间和频率

监测血糖的时间点包括:

①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血所测定的血糖值。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

②餐前血糖:早、午、晚三餐前空腹时所测定的血糖。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应测定餐前血糖。

③餐后血糖:早、午、晚三餐后所测定的血糖,由第一口进食开始记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要和平时一样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以监测餐后2h血糖最有价值。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并观察进食及降糖药是否合适。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④夜间1:00~2:00血糖:用以监测和鉴别夜间低血糖。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⑤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⑥随机血糖:1天内任何时候所测血糖,尤其在加餐、运动、低血糖等情况下,可更好地反映血糖的波动性。

四、监测血糖的频率:

①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

②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2~4次;

③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

④特殊情况下需加测血糖频率:如患其他疾病、手术前后、外出旅游时,血糖值经常>10.0mmol/L,糖尿病初发或治疗方案改变时,运动前、中、后,尤其是开始一项新项目时,遇有不适尤其出现心慌、手抖、冒冷汗等,怀疑或发生低血糖时。

五、血糖监测的指导和记录

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方法。开始监测前应由医生或护士对患者进行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应检查1~2次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技术和校准血糖仪,尤其是自我检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鼓励患者坚持自我监测,养成每次监测后立即记录的好习惯,要把自我监测和记录作为生活、工作日程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工作繁忙或出差时。不要仅凭记忆记录,就诊时务必携带记录手册,以便供医生调整方案参考。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看看乙肝的检查有什么呢?

上一篇:

宝宝打喷嚏不一定是感冒 要准确鉴别打喷嚏与感冒的区别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