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它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容易慢性化,而且不易治愈。除了切断传播途径,还有一种目前最有效、最简便的预防方式——接种乙肝疫苗!那么,乙肝疫苗是扎了就有效吗?永远不会被感染了吗?几年前扎过的疫苗现在还管用吗?
不仅是新生儿,易感人群都需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主要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种疫苗。使用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当病毒出现时,抗体立即“激活”,清除病毒,防止肝脏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
目前,在我国,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患者、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和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等),尤其是密切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人群。并且注射疫苗一定要遵循0、1、6原则。
完整接种疫苗后,90%的人群都会有抗体
一般来说,乙肝疫苗在注射第一针后30%的人会产生表面抗体,第二针后50%~70%的人会产生表面抗体,第三针后90%的人会产生表面抗体。
但也有10%的人群可能由于个体差异、疫苗质量、贮存条件、接种剂量、接种方法或潜在乙肝病毒感染等因素,不能产生抗体,也就是无应答或低应答。如果没有出现乙肝表面抗体,可以在专业医生的建议指导下,采取更换疫苗、增加疫苗免疫次数、增加接种剂量、变更接种途径、联合给予免疫调节剂等方式进行接种。
检查抗体,可知道疫苗有没有“效果”
目前,对于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的“有效期”没有确切的答案。注射疫苗后,疫苗在人体中产生的抗体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一般为3~5年,长的可维持12年。
在完整接种疫苗后,建议在第7个月进行乙肝五项(乙肝血清标记物)的检测,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mIU/ml,一般可视为机体已对乙肝病毒具备了抵御能力。之后,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乙肝五项(乙肝血清标记物)的检测。
对于成人来说,是否需要补种乙肝疫苗,或是分不清是初次接种还是复种,建议先进行肝功和乙肝血清标记物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再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