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果能采用正确的药物治疗,就能很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甚至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影响生活质量。
相反,用药不当则不能维持血糖的稳定,长此以往易发生并发症。现实中,不少患者用药中存在多种习惯性错误或观念错误,必须纠正。
查出糖尿病就用药
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控制饮食、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情绪要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尽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才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同类药物合用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但是临床上还能够看到这种错误用药的例子,如消渴丸(含优降糖)配美吡达、二甲双胍配苯乙双胍等。同类药物合用有时会导到严重低血糖。
选药不当
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
凭感觉服药
有些糖尿病友习惯于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人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临床上,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人,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给予药物治疗。
怕用胰岛素或盲目选用胰岛素
1型糖尿病患者总是试图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而停用胰岛素;或错误地认为2型糖尿病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不能停用。其实胰岛素应用不当会导致水钠潴留而加重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高胰岛素血症会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大血管病变等,例如肥胖、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就不宜过早地应用胰岛素治疗。
只吃药,不复查
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优降糖、达美康等)药效逐渐下降,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认为中医中药能根治糖尿病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还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客观地说,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至于广告、媒体中宣称的中药能根治糖尿病,纯属无稽之谈,切勿轻信。
擅自停药
目前,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病人经过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它药或与其它药联用。
专家强调: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别人用着好的药未必你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