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
我国的糖尿病流行及控制形势非常严峻,防控刻不容缓。建立全国范围的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代谢性疾病随访队列研究及临床试验,构建生物样本库,进一步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形成国家协同网络及大数据中心,将是重中之重。
糖尿病流行趋势严峻
近几十年,特别是近10年来,糖尿病在我国逐渐呈现流行趋势。几次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低于1%,到1994年的2.5%,至2007年已达9.7%,2010年更是到惊人的11.6%。而且由于我国糖尿病增加除肥胖等与其他国家相似的风险因素外,还有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活方式巨变和老龄化等因素,因此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增长的势头很难短期得以遏制,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与此同时,糖尿病的知晓率却非常低,只有30%,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知晓率达到60%。但稍微安慰的是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率达到39.7%,与美国同期水平基本持平(41%),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医疗保健工作相对到位。但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这意味着我们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更加剧了糖尿病防控的严峻形势。
糖尿病危险因素多样化
肥胖是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我国CDC慢病中心调查显示,2004年我国肥胖的患病率为3.3%,2010年增长至5.2%。与此同时,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从2004年的25.9%,升至2010年的32.3%。中心性肥胖可能是我国人群肥胖的主要表现。
老龄化是糖尿病的又一危险因素。中国老龄化的状况开始慢慢出现并日趋严重,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0%以上。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60岁以上为22.9%,60岁以下为9.4%。从这个角度讲,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会导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进一步上升。
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态调查表明,近30年我国居民在获得充足食物的同时,日均膳食总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虽然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饮食依旧是我国典型的膳食模式,碳水化合物(热量主要提供者)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肉、蛋、奶等蛋白质摄入增加。而这一变化与我国超重、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呈显著相关。
糖尿病患病率在区域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我们研究发现,北方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南方人群,患病风险增加29%。主要的原因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关,如饮酒等。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不同地域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不尽相同,例如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等地,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与其鱼类、蔬菜水果摄入量少呈一致性。
建立标准化管理中心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医疗服务水平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首先建立糖尿病诊治适宜技术的试验区。如果适宜,就可以推广,尤其在农村地区进行推广。通过国家标准和行业协会形成国家糖尿病的三级防治网络。这些网络把新的技术变成可用的技术,在更加广泛的地区进行推广。
1.建立全国范围的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国家协同网络。中心以三甲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专科完备的临床诊疗设施为基础,依托综合性医院健全的多学科诊疗实力,建立移动互联平台,检测数据多中心共享,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重获益的管理模式,实现综合化的疾病管理,帮助代谢性疾病分级诊疗的落地。目前,在这个协同网络内,已经成立了首批全国20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此外,我们已经开始建立全国范围临床研究基地及网络。通过携手中国CDC慢病中心及全国内分泌领域20余家三级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制定详尽可行的调查方案,建立了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共计200余个社区研究基地。通过这个网络,调查糖尿病流行与控制形势,研究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对心血管并发症及肿瘤发生的影响,深入细致研究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生物标记物和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等。同时,构建了包含45万人500万份临床资料齐全、样本种类多样并可动态监测的代谢性疾病生物样本库,深入开展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与临床研究。这些工作对中国慢病公共卫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完善的代谢性疾病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管理系统。(1)医疗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例如在上海地区,通过电子病历的标准化和实施,可以把居民的健康档案、社区医院、各级医院和卫计委、疾控中心等医联体和医保系统连在一起,形成对整个上海地区糖尿病诊治情况的了解和新型适宜技术的推广。(2)应用可穿戴设备,收集基层医疗机构、社区人群的实时代谢指标信息和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数据。(3)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以互联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慢病社区管理新模式。(4)大数据中心的建立。全国标准化的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国家协同网络的建成,将系统管理医疗大数据资源,以生物表型为引导,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最终完成新形势下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
最终,我们要形成机器人医生辅助诊治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并辅助基层医生诊疗。同时建立规范同质的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这样我们才能够应对糖尿病井喷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