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如何预防糖尿病?专家:远离糖尿病要在多个方面下功夫

2019-01-08 16:14:34浏览:472评论:0 来源:互联网   
核心摘要: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当今现代都市人的生命杀手之一,也是诱发其它疾病的祸源之一。神谷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张雷介绍,中国人糖尿病前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当今现代都市人的生命杀手之一,也是诱发其它疾病的祸源之一。神谷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张雷介绍,中国人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居世界前列,并越来越年轻化。中国大城市的糖尿病发病率(例如上海10%)已经超过美国(6.3%)。未来20年,中国糖尿病将迅速向城镇扩散,并最终向广大农村大规模蔓延。如果不进行预防,2025年整个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将可能高达20%,糖尿病总人口可能增加到3亿。最可怕的是糖尿病呈现年轻化趋势,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新增发病人群多集中在40到50岁和50到60岁,占了新增病例数一半多。

­■ 腹部肥胖 小心糖尿病找上门

­张雷主任介绍,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像1型糖尿病涉及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因素等几个方面。2型糖尿病主要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促发的,比如家族史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群体中,脂质代谢异常是危险因素,而这种情况大部分是吃出来的。饮食结构不合理不科学,造成腹部脂肪堆积,导致脂肪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

­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肥胖的病人,要预防糖尿病首先就要防御肥胖症状。研究发现,超出正常体重的人,体重每增加一斤,患上糖尿病的概率就增加百分之五。最近,对我省1418人健康体检跟踪10年分析发现,高血脂症和高血压是发病率最高的两大慢性病;糖尿病和冠心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糖尿病患病率由6.98%增长至15.37%,增长率为120.2%。因此,糖尿病与饮食有关, 腹型肥胖者更应当心。

­■ 走出糖尿病的认识误区

­老百姓都说吃糖太多,小心糖尿病。其实这是个常见的误区。实际上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糖刺激不能算是糖尿病的一个单一诱发因素,糖吃多了,不一定就会糖尿病。

­张雷主任介绍,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围,是因为有充足的胰岛素进行调节,如果胰岛素分泌失调,就会引起血液中血糖水平升高,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从而影响了对糖的调节。

­所以,糖尿病归根到底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所致。因此,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让糖尿病找上门。

­■ 远离糖尿病 方法很简单

­糖尿病病因复杂决定了治疗上的复杂性。控制糖尿病最根本的就是控制血糖,服用药物是手段。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治疗上宜以滋阴清热生津为主,并随证佐以益气、固涩、温阳、活血,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改善多个器官组织功能,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及其并发症。

­■ 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原则

­一是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个月~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二是低糖低热素菜:菜肴少油少盐,清淡食品,赴宴时也要尽量按照平时在家吃饭时的量和食物间的搭配来选择饭菜,但尽量减少赴宴为好;“多吃肉、少吃饭”不科学。有人认为肉是蛋白质,饭才是糖,因此,多吃肉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其实不然,肉到体内也能转变成糖和提供脂肪;进餐定时定量。注意进食规律,两餐之间要间隔4小时~5小时,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或易出现低血糖的病人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加餐2次~3次,可从三次正餐中拿出一部分食品留做加餐用,这是防止低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无糖糕点也要控制。虽然无糖糕点不含蔗糖,但糕点是淀粉做的,同样会产生热量,故不能随便多吃;多选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粗粮。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单糖类的摄入要严格限制,如蔗糖、麦芽糖、葡萄糖等以及含这些糖类较多的食品。为了改善口味,糖尿病病人宜选用不产生热量的甜味剂,如木糖醇。有一类“糖尿病”,发生在中、老年人,大多体形肥胖,喜甜食,发病时血糖轻、中度升高,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多在健康检查时发现,发病原因与胰岛功能减退有关,老年人多为器官功能自然衰老,这类病人通过少量药物及控制饮食,就能较好的控制住血糖。这类病人是可以预防的,实际上中老年后注意不要暴饮暴食,控制好进食量就可以了,无论有没有糖尿病,我们都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科学饮食,均衡饮食,七八分饱就可以了。

­三是睡眠充足,对于预防糖尿病同样有指导意义。每天睡眠7小时最健康。除此之外,张雷主任还建议,要定期对血糖、甘油三酯进行监控。努力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经过饮食、运动疗法效果不佳的糖尿病前期病人,应及早进行药物预防。病人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1型糖尿病严重吗?专家:防治1型糖尿病需注意这些

上一篇:

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肥胖的人更易患糖尿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