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过度或不合理使用空调,很容易患“空调病”。
如今,空调成了炎炎夏日的“标配”,但随之而来的“空调病”,同样伺机侵犯人体的防疫系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崔闽鲁介绍,“空调病”是指人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因空气干燥、不流通、温度太冷或忽冷忽热等原因,导致身体出现鼻塞、打喷嚏、头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皮肤干燥变差、月经失调、消化不良等病症。
中医《黄帝内经》认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就是说病邪犯人是因自然界不正常的风、雨、寒、热、饮食、居住的环境。人为的空调居住环境如使用不当,过冷就成为人为的寒邪犯人,空调会抽吸空间水分造成干燥,如燥邪犯人,所以说空调病既有如冬季伤寒也有像秋天伤燥的致病特点。
注意通风勤换气空调房要防伤寒
崔闽鲁建议,使用空调的环境要注意通风,最好每2—3小时关空调,打开窗户换气。“开窗10分钟就能把一间80平方米的房间空气换一遍。”他指出,特别是在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的房间内,更要注意在空调房间安排气扇,保持空气对流。
夏天开车都要开空调。但因车辆空间小、密闭性强等特点,车内容易缺乏新鲜空气,而导致人体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反应灵敏度降低现象。此外,车辆不行驶时开空调,很可能会把发动机尾气一氧化碳气体吸入车内而使人中毒。因此,他建议,开车时不要长时间用空调,一般不超过1小时,如需开长途,最好使用车上的空气外循环装置,或车窗开适当缝隙,或定期开窗放入新鲜空气,保持头脑清醒。
从空调房间外出最好在阴凉地方活动一会儿再到太阳下,身体才不会外感暑湿,出门要多饮水。空调房间内与室外温差不超过6℃,也就是最符合节能减排所提倡的空调定温在26℃以上。日落时常到户外活动,出汗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流畅。
在空调环境下不能让通风口的冷风直吹身上,长期在空调房间内要穿长衣长裤,大汗淋漓时不能直吹空调冷风,这样很容易着凉。长期在空调房间内工作的人要注意增湿,增负氧离子。可用空气增湿、负离子生成器,在室内放一盆水也可增湿。爱美的女性可多擦皮肤保湿化妆品,少用油脂、粉剂等易堵塞毛孔的美容品。
夏日喝点芹菜粥
有效预防“空调病”
空调环境是寒、燥、郁热的致病环境,空调下低温的寒邪、空调机抽水的干燥和无新鲜空气,人体无出汗内热的郁滞,因此可选用驱寒、润燥、散郁热的食物。《本草纲目》中提到,“翻芹彩粥去伏热,利大小肠”,因此芹菜粥是预防“空调病”不错选择。
把100克米熬成粥,再放入洗净切成细段的100克芹菜(西芹、香芹均可),并加50克生姜丝,适量香油、食盐,焖一会儿。趁热食用,喝粥喝出微汗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空调房间内喝,汗后不冲凉,晚饭时服用最好。
芹菜性凉、甘苦、清热、平肝、利水、健脾、祛肝火内郁之热,香芹还有发汗解表、清香理气、透疹的作用;芝麻油味甘、性平,祛风润肠、芳香醒脾开窍。生姜:辛、微温,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米粥补中益津、调补营卫。
因此,本食方寒温并用、补散同施,有清凉的芹菜、芳香的香油、辛散的生姜、调补的米粥,所以适合长期在空调房间内,易感外寒、头蒙、厌食、无汗、心烦的办公室一族预防“空调病”。
中医防治“空调病”
分为四种类型
阴暑型:因长期在空调房间内受冷,表现为恶寒无汗、头蒙、身酸困、厌食腹胀、便溏、胸闷心烦、苔白腻等寒邪外困、阴暑困阻的症状。
治法:辛散解表、芳化湿浊,可用藿香正气水、香藿荆防败毒散等。
燥热型:因空调房间干燥,人易出现口燥咽干、鼻痒鼻干、唇干涩、皮肤干燥起皱纹瘙痒、心烦失眠、大便干结、舌红干等。
治法:滋阴润燥,引热下行。可用增液汤、五汁饮等。
颈背受寒:出现额肩酸痛、手臂酸麻,这是因寒凝经脉,不通而痛。
治法:用中医的刺络拔罐、推罐、艾灸等治疗最好。
受寒痛经:一些女性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但穿着太少或太短,导致小腹受寒,出现月经不调或痛经。
治法: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方中的温经汤十分有效,或用乌鸡白凤丸也可。
温经汤的配方包括吴茱黄9克、当归6克、白芍12克、川芎6克、党参12克、桂枝6克、阿胶9克、丹皮6克、半夏6克、麦冬9克、生姜6克、甘草6克,这些药材以水煎服,可以温经散寒、祛淤养血。主治冲任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痛经或月经不至,手心热、口干口唇燥、舌淡苔白、脉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