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是蚕豆收获的季节,然而一种“蚕豆病”也在这时候高发。
最近,浙江省人民医院就接诊了一位仅有4岁的小男孩凯凯,因为抢救及时,凯凯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而他得的正是“蚕豆病”。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疾病,原因是患者体内缺少一种酶,超过一半的患者为3岁以下的男孩。
不像名字那么温柔,“蚕豆病”一旦发病会很突然,而且抢救不及时还会有生命危险。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罗晓明提醒,蚕豆病可以预防,特别是大人患有蚕豆病的,一定要注意它的遗传性,应避免吃引起溶血的药物、蚕豆等。
4岁男孩尿尿变成酱油色
凯凯一家都是江山人,5月6日,4岁的凯凯突然生病了。“下午接孩子时,老师说儿子可能病了,有几次呕吐。后来一看,孩子脸色黄黄的,拉的尿尿竟然是酱油色的。”凯凯的母亲回忆说。
顾不上吃晚饭,凯凯被送到了江山市医院,抽血检查,血色素只有4.6克,属于重度贫血。“不管什么原因,孩子已达到危险的程度,有生命危险。”
父母准备急送孩子去杭州。当时已是晚上9点多,赶上最后一班动车,凯凯一家到杭州近夜里12点。“一系列检查发现,凯凯为严重溶血性贫血,就是血液里面的红细胞都被破坏了,导致了贫血。”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罗晓明回忆说。
之前家里给孩子吃过什么东西?有没有去过什么地方?正当医生询问时,凯凯家人的一个描述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凯凯在5月5日早晚,两次吃了蚕豆。
病因很快查到,凯凯得了“蚕豆病”。经过两次输血及其他治疗,凯凯目前已转危为安,血色素恢复到10克以上。
蚕豆病3岁以下的男孩多发
每年四五月份是蚕豆收获的季节,但有少数人,在吃了蚕豆后可以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表现为头昏、心慌、乏力、食欲不振、腹泻、发热、黄疸及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昏迷抽搐、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甚至休克死亡,这种病叫“蚕豆病”,俗称“蚕豆黄”。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罗晓明解释说,“蚕豆病”是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进食蚕豆后发生的急性溶血性贫血。3岁以下的小孩很容易得病,占了70%,其中又以小男孩多发。
目前的医学发现,G6PD缺乏属遗传性,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很多病人就是因为吃了新鲜蚕豆发病的,这种病发病越早溶血越重,症状有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呕吐等。一般病例症状持续2~6天。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全身衰竭,血压下降,严重点可能会致死。”
罗晓明建议,最好不要给3岁以下的小孩吃蚕豆。如果小儿食用后皮肤发黄、尿色加深、精神欠佳,就要马上带孩子到医院救治。
除蚕豆外,某些药物也可引起此病,如抗疟疾药(伯氨喹啉、奎宁),退热药(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磺胺类药物,以及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樟脑丸等,要注意。有蚕豆病的成人也会发生溶血,只是成人的血量比小孩多,相对的溶血量就小,因此临床上症状轻。本人或家庭中有蚕豆病史者,应禁食蚕豆,避免接触蚕豆花粉,哺乳期的母亲也要禁食蚕豆及其制品。目前,国家规定,新生儿出生前父母均需作溶血性遗传病常规检查,就是为了防止蚕豆病。一旦蚕豆病确诊,应避免吃引起溶血的药物、蚕豆等。
有的药品也可能 诱发蚕豆病
家长们特别注意的是,一些药品也可能诱发蚕豆病患儿发生血管内溶血,比如:乙酰苯胺、美蓝、硝咪唑、呋喃唑酮、呋喃西林、苯肼、伯氨喹啉、磺胺、磺胺嘧啶、SMZ、TNT、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坦、维生素C、维生素K、氯霉素、链霉素、异烟肼、苯妥英钠等;蚕豆病患儿接触含有萘的樟脑丸也有极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