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医疗记者子琳(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
指导专家:北京医院 麻醉科 程锐妮
先进的麻醉技术使麻醉科成为医院里“最舒适”的地方
什么是“无痛”?无痛技术在我国已经历史悠久了。古代人在受伤需要动手术的时候,据说要先捆起病人的手脚,或者用棍击、放血等方法使病人昏厥,然后再实施手术。以减轻病人的痛楚。这样的笨办法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三国时期,关公在樊城被毒箭射伤右臂,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华佗,用尖刀割开他的皮肉,刮骨疗伤。而当时的关公,却能与人喝酒下棋谈笑风生。其实,这是因为神医华佗在实施手术前,就已经在关公的伤口上涂抹了麻沸散。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物。华佗因此成为世界上制造和使用麻醉药的第一人。
目前常见的无痛技术包括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经食道心脏超声、无痛支气管镜和无痛人流、上环、取环等检查和治疗。所谓“无痛”,其实是一种全麻,也就是麻醉医生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使患者意识消失、对疼痛等刺激不敏感,从而在舒适、放松、安静的状态下,甚至是在美梦中接受原本令人恐惧和痛苦的检查、治疗,也使医生能够更加专心、顺畅地对患者进行操作。无痛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医患双方的舒适性,也提高了相关医疗操作的安全性。
什么人适合做“无痛”?
既然无痛技术有这样大的优点,是不是每个患者都能够无条件地尽情享受呢?答案是否定的。无痛技术并不是单纯地让病人睡着,其过程也绝非仅仅是“打一针”这样简单,它需要麻醉医生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及当前身体状况,结合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分析,决定麻醉用药的种类和剂量,并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按需补充麻药,保证患者在操作结束前持续无痛苦状态,同时还要保证患者在操作结束后顺利清醒和恢复。因此,出于医疗安全考虑,有些患者是不适宜接受无痛技术的,包括有严重冠心病、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发作期、近期脑梗、重度肥胖、上消化道出血、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有计划行无痛检查或治疗,可以提前到麻醉门诊进行评估,在麻醉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或特殊准备。
“无痛”前需要注意什么?
饮食需注意:
“医生,我很听你的话,既没吃饭也没喝水,只吃了馒头喝了牛奶,这样我就有体力熬过手术和麻醉了,你看我够聪明吧?”麻醉医生马上晕倒。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在手术前吃点东西才有体力熬过手术和麻醉,很可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吃东西或者喝水只会导致手术的取消或者延迟。如果隐瞒进食,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生命!因为麻醉后如果胃内有食物,可能会发生呕吐,麻醉后发生的呕吐可能是致命的!除了局麻以外,接受所有的麻醉之前,都必须禁食、禁饮。
为什么医生们这么“残忍”,要让病人饿肚子做手术和麻醉呢?
生理状态下,食管和胃的连接处的食管下段括约肌起到闸门的作用,可以防止胃里的食物和胃酸返流回到食道和口腔。吞咽是一个非常精细复杂而巧妙的反射动作,能够保证吃饭喝水的时候,食物顺着食道进入胃,而不会进入气管。
如果这个反射动作被打乱,比如说喝水呛到了,就是因为有小部分水进入了气管支气管,或者说水呛到了肺里,气管支气管上有非常灵敏的感受器,一旦受到水或者其他异物的刺激,立即引发咳嗽反射,清除里面的异物。
一旦被麻醉以后,以上三种保护性的生理机能都被打乱:①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起不到闸门的作用,胃内容物返流至食管和口腔。②吞咽反射被打乱,只要咽部有食物,就可能进入肺内。③咳嗽反射被抑制,进入气管的异物不能通过咳嗽反射被清除出来。造成的后果就是食物和胃酸进入肺内,重者窒息立即死亡,轻者几周内死亡或吸入性肺炎。
用药需注意: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并长期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在麻醉当天可能仍需继续服药,应按照麻醉医生的要求,在指定时间用极少量水送服药物,也就是“禁食禁饮不禁药”。另外,患者在麻醉前不宜化浓妆、涂口红及指甲油,因其可能影响医生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对患者身体状况判断的准确性。
“无痛”之后怎样做?
目前大多数行无痛检查和治疗的患者都是门诊非住院病人,在麻醉结束后身体无明显不适,神志、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经麻醉医生判断达到离院标准后,方可在家属陪同下离开医院。麻醉后应至少间隔2小时以上再进食进饮。患者麻醉后当天不宜驾驶机动车辆、从事高空作业和复杂的机械操作,其危险性不亚于“酒驾”、“醉驾”。另外,也不宜签署重要文件及做出重大决定,以免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声明】本文为子琳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