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什么关系?

2019-01-08 19:10:50浏览:269评论:0 来源:互联网   
核心摘要: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都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明明是不同的疾病,为什么他们能够一起出现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表层上皮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胃镜可以发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可以发生在全胃也可以分别发生在胃窦、胃体、胃底或全胃。

功能性消化不良旧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无器质性病变或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可反复或持续发作,中青年多见,症状以上腹部不适、疼痛、上腹胀,常发生于餐后,或餐后加重,并伴有嗳气、早饱、食欲下降、上腹隐痛或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十分常见,各国报道的患病率在20%~49%之间。一些资料显示约占内科门诊总数的30%,消化病专科门诊的40%~50%。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同时存在。据胃镜检查统计资料,约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但其症状多少与轻重程度并不与胃炎病变程度相一致,因此国内外学者多倾向将此类慢性胃炎的症状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范围,治疗亦基本相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感染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症状可以缓解。近年来也发现部分患者急性胃肠炎后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PIFD),约25%的急性胃肠炎患者会发展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现此类患者胃黏膜具有炎性细胞核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的现象,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研究也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与心理因素有关,如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生活中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如家族成员患病、伤亡、失业、失恋等。治疗效果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据报道用安慰剂治疗有效率可达30%~60%,故医生在为患者治疗中应十分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

另外,某些遗传因素和胃肠激素也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其确切的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用药要有针对性。根据其突出的症状,从病理生理的角度选择药物。

体现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具体病人具体分析,治疗个体化。

提倡间歇用药,避免长期用药。多数病人治疗2~4周即可,仅少数病人需更长时间治疗。

胃运动障碍型者,用药应以促胃动力药为主,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胃运动障碍型最多见的症状为上腹胀满不适。

溃疡样型者,则应以抑酸剂为主,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溃疡样型者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达喜等虽也常用,但居次要地位。研究资料显示,此类药物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其疗效与安慰剂比较基本相同。

心理治疗。 专业医生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罗拉、赛乐特等,常会显示较好疗效。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消化不良症状经过上述治疗效果较差,且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以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约65%~75%,但此菌的存在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之间的明确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应该说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时存在,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只是诊断的角度不同而已。胃镜检查是根据胃黏膜所见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根据症状诊断。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长期吃辛辣食品能否诱发胃癌?胃癌早期有什么症状?

上一篇:

急性胃炎夏季如何吃冰?急性胃炎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