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误区的正确解释
用止痛药物不但止不了胃痛,反而很容易引起新的胃病,或使原来的老胃病加重。
您如果去过华山,到达山顶,很容易理解名句“自古华山一条路”所言,因为其他路必定是岐途。其他路不但难到达峰顶,更多的是危险丛生,甚至死亡。这个比喻,也许对胃炎治疗上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所警示。
误区1:多种胃药一齐上
人们常说“柴多火焰高”。很多人胃炎出现痉挛、疼痛厉害,就阿托品、654—2、颠茄片、普鲁本辛一起上,希望尽快解决问题。
其实,这些药物属于同类。同类药物并用,疗效并不一定加倍,反而加重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脸红、心跳加快、排尿困难、重度肠胀气,肠麻痹,甚至诱发青光眼和中毒。这些药物的应用还可能掩盖穿孔的症状,害处不少。
掌握适应证,不要重复用药,这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误区2:用止痛类药治疗胃痛
止痛药止痛范围广泛,效果不错,可供挑选的种类多,还不要处方。
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临床医生常简称为NSAID,确实可治疗多种疼痛,而且效果不错,但是唯独不能用于治疗胃痛。因为胃痛机制多与乙酰胆碱分泌异常,胃肠道黏膜损伤等有关,和关节炎、肌肉痛、头疼的机制完全不同。
用止痛药物不但止不了胃痛,反而很容易引起新的胃病,或使原来的老胃病加重。
误区3:把奥美拉唑当胃病“神药”
多种胃病的处方上,都少不了奥美拉唑或其他“拉唑”。患者反应疗效不错,一般有了胃病自己买点“拉唑”吃也能解决问题,何必到医院排队、受罪。
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之一,同类的还有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这类药物的名称都是以“拉唑”结尾。其作用是从根本上抑制胃酸生成,但停药后此种抑制仍可恢复。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和胃酸有关的疾病,如溃疡病,胃食管反流,以及某些种类的胃炎等。
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也不例外,没有绝对的“神药”。由于临床使用得越来越广泛,拉唑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暴露了出来。长期服用,由于抑制了胃酸,可能使胃黏膜某些增生性病变加重,甚至发生恶变;因为胃酸减少,肠道感染、菌群紊乱的几率增加;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疼、失眠、焦虑;白细胞与血小板下降等也非罕见;也有男、女性性功能下降的报告。
神药只是神话。要掌握适应证,首先要除外胃的恶性病变,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与血象,控制用药时间,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才能趋利避害。
误区4:不分青红皂白使用消炎药
很多人都认为发炎一定要用消炎药,便觉得慢性胃炎天经地义应该用消炎药。
炎症是机体对病理因素的一种反应,多有各种炎细胞在病变部位聚集。炎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上面所列举的那些,人们平日所谓的发炎,多属此类。另一类因素更广泛,如外伤早期,冷热过度,药物或烟酒,甚至其他疾病或老年性退化……都可以引起炎症,这一类称为无菌性炎症。
除了极少数外,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多属于第二类。
第一类炎症用消炎药是必须的,而第二类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再说消炎药,还要细分抗细菌、抗病毒等等,平日所谓的消炎药多指抗细菌的抗生素类,如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等。用这些抗生素来治疗慢性胃炎是不合适的,原因是:
第一,无效且浪费资源。第二,伤胃。不少抗生素明显损伤胃黏膜,或有明显胃肠道反应,如红霉素系列、沙星类等。第三,添麻烦。可能造成原来没有的肠道菌群失调、细菌抗药性、过敏反应,其中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
只有两种情况必须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是大家已经熟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二是某些明确的胃肠道细菌感染,如沙门菌感染、脓毒血症时的化脓性胃炎等。这些急性感染使用抗生素,也当精心选择,注意防止其不良反应。
误区5:幽门螺杆菌根治成功,胃炎不用再治疗
不少胃炎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成功后,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消失,认为这种治疗药物是“最好的胃药”,不用再做其他治疗了。甚至再度出现症状时,又拿上原来的“三联”“四联”处方,自己买药吃。
不错,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但远非唯一的原因。有时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会与其他原因有关,如烟、酒、其他药物、饮食不当以及体内其他疾病等。根治了细菌,除去了一大祸害,但已经造成的损害难以自动康复。通过科学治疗,才能达到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