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网购强迫症”是什么?,“网购强迫症”的表现

2019-01-08 22:10:41浏览:800评论:0 来源:互联网   
核心摘要:你有听过网购强迫症吗?你知道网购强迫症是什么吗?网购强迫症正在一步一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下面

你有听过网购强迫症吗?你知道网购强迫症是什么吗?网购强迫症正在一步一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下面,就由小编告诉你网购强迫症是什么,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网购强迫症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

双十一过去了,双十二还远吗?新一轮的电商撕逼大战即将开启。回顾双十一当天,有多家网上商家的营业额破亿万大关,快递公司中的快件更是堆积如山。很多人都不禁感叹:马云这回又发了。结果的产生从来不是单方面发生作用的。当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由于商品物美价廉,商家捉紧时机,为产品制定各种各样的销售策略,吸引网友们购买外,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网民自身的网购强迫症造成的。网购这个词听的多了,但是“网购强迫症”还是第一次听,那么,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又应该如何治疗?

一、什么是“网购强迫症”?

网购强迫症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强迫症的一种,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所谓网购强迫症,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非理性消费行为,让很多消费者对网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

二、网购强迫症的症状有哪些?

近年来,网络购物以其价格优惠、品种齐全等特点,吸引了不少网民。在享受便捷的过程中,网购逐渐变成一种习惯,网民能够足不出户购尽天下奇珍,甚至出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淘不到的说法。但是,伴随而来的,“网购强迫症”正悄然出现。具体表现为一有时间就浏览购物网站,看到打折、包邮就兴奋,不管需不需要,非得买点东西;遇到促销、优惠更是无法自持

三、高发人群:

1、上班族

听到这里,也有人有这样的疑问——网络成瘾者大多是青少年,为什么网购强迫症患者反而是上班族居多?经济是购物的基础,相比起青少年,上班一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经济能力,购物之说无从谈起。网购强迫症患者一旦开始购物就无法控制,直到把卡里的钱花完才能停下来。因此,有一定经济条件成为网购强迫症的首要条件。

除了经济条件外,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也是原因之一。网上购物是大部分上班族的共同话题,很多女性白领喜欢一起讨论——“我今天买了件很漂亮的衣服”、“我在网上看到有条裙子很便宜”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很容易促使你产生购物的念头。

2、内向型女性

女性作为购物的主力,更容易患上网购强迫症。而其中,宅女更易患上网购强迫症。网购强迫症的高发人群主要是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少年,其中,上班一族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在白领中,又以内向的女性人数居多。由于女性心思更加细腻,对网上购物的视觉冲击往往更容易动心。其次,性格内向的女生交际圈狭小,缺乏适当的社交活动。因此,经常宅在家里,更容易迷恋网络购物。

四、预防措施:

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预防网购强迫症主要分为五大措施。这五大措施既能预防网购强迫症,免受其带来精神上、生活上不同程度的伤害,也能让自己的身心更健康。

1、控制上网时间:患者需要减少和控制上网的时间,让自己尽量远离网络,同时让家人进行监督。从渠道上降低网购的可能性。

2、控制消费:要控制好银行卡和信用卡的消费额度,规定自己每个月只能消费这么多钱。没有了经济条件的支撑,自然无法进行购物。

3、控制情绪:当你决定买某样东西的时候,不要急着购买,可以先把物品放在购物车里,让自己冷静几天后,如果仍然发现有买的必要再进行购买,减少购买的的次数。

4、转移注意力:对于网购强迫症,最好就是转移注意力。多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多到不同地方旅游,开拓自己的事业,同时,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再沉迷于网购。

5、拓宽交际圈子: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发展强大的人际关系网,不仅对治疗网购强迫症有好处,对于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也是非常好的。

现在,你知道自己是否有“网购强迫症”了吗?网购,改变的不仅是个人的生活,更是一个群体的行为方式。它能为我们生活带来便捷,但是,过分的网购行为会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如果你是一个网络购物狂,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行为,别让自己变成一个“网购奴隶”。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关于儿童近视 家长最容易产生四大误区

上一篇: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身体的作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