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最近郭德纲和曹云金反目之事却令人瞠目结舌,“互相伤害”的等级不断升华,然而“名师高徒彼此反目”在历史上并不少见,看娱乐圈,吴宗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发难周杰伦“这样太有针对性了吧!”“就算朋友也不应如此不堪!我欠你什么?”看体坛,C罗和贝尼特斯、贝克汉姆和弗格森、鲁尼和莫耶斯也闹过很多不愉快,弗格森分“飞鞋”曾一脚踢碎了小贝的心,近代史上康有为也曾痛骂徒弟梁启超为“不屑之子”、“忤逆之徒”,甚至连心理学的里程碑式人物弗洛伊德,也对荣格说过“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弑父动机’”。
师徒频频反目,尤其是“名师出高徒”时,“名师”和“高徒”更容易反目,心理学上如何解释?
实际上,“师徒关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人际关系,如学生与老师、徒弟与师父、还下级与上级。心理学家认为,“师徒关系”发展阶段:
一、实习入门期
徒弟:渴求关注和赞美
徒弟由于自己一窍不通体验到很多挫折感和无力感,为了打消这些无能的感觉,他会对师父出现理想化和夸大,如“我师父天下第一,有师父做后台怕什么”。这个时期徒弟特别需要得到师父的承认、肯定、鼓励和欣赏。
如果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徒弟就会一边嫉妒师父,一边表现出自恋及对师父的贬低“不是我不行,是我师父误人子弟。”,以及和其他师兄弟出现激烈的竞争“哼哼,我比他们强多了。”
师父:把“理想徒弟”进行投射
而师父在“实习入门期”,往往会把一个“理想徒弟”的表象投射到徒弟身上。过高的期望往往可能会让徒弟不堪重负,在“理想徒弟”光芒的照耀下彻底丧失自信;也有可能鼓舞徒弟形成职业身份认同的理想自我。而这“理想徒弟”投射的分量是否恰到好处,往往是要看师徒关系的配合,以及最重要的——师父对自己投射的自我反省力。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已经包含徒弟对师父的“嫉妒”和“争宠”,而师父,却把“理想徒弟”的形象进行放大并投射了。
二、熟练期
徒弟:超越“理想徒弟”角色的强烈愿望
在熟练期前期,徒弟逐渐接近“理想徒弟”的标准,师徒关系相对稳定的。
但在熟练期后期,徒弟开始发现师父的不足之处,他发现师父已经不再是职业理想,而他自己也开始要超越“理想徒弟”这个角色认同。
理想破裂的徒弟可能会对师父感到愤怒:“你为什么没有那么有力,没有那么聪明,就像我想象的一样。”
甚至会攻击师父:“还不如我,怎么做我师父!”然后感觉会内疚:“这毕竟是培养我的人,我怎么可以如此对待他。”
因为内疚感,徒弟可能会变成一个忠诚的、孝顺的、永恒的“好徒弟”,从而丧失创造性和自发性。
师父:选择原谅或者承认无能
这时徒弟非常需要师父能够包容自己的攻击性和愤怒,并且原谅他由于攻击性造成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徒弟需要师父能够鼓励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和自发性。
师父则面临着如何在徒弟面前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的任务,同时能够克服对徒弟日益增长的能力的嫉妒感,能够承受自己权威丧失的遗憾,同时祝福徒弟的成长。如果师徒能够度过熟练期危机,那么徒弟就可能顺利进入精通期。他就可以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新的“师父”。
这个阶段里,徒弟能力越高,对师父的“不满”就越多,而充满攻击性,他多渴求的自我成长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因为内心的冲突而逐渐外化成师徒矛盾,产生危机。
三、精通期
徒弟师父:成为两个“师父” 产生新的“归属感”
这时候师徒关系已经解体和消失,原来的师徒关系现在变成两个师父之间的对话。
这时我们会希望自己成为内心中一直向往的那个“师父”,这个内心的“师父”的功能有很多,在前面两个时期它主要是欣赏、鼓励我们,提供我们奋斗的力量和榜样,到了精通期,“师父”的功能就是提供归属感,让我们觉得自己和师父是同一类人,见到“师父”就产生游子归家感,精神分析师科胡特把这种归属感需要称为“另我需要”。
一个称职良师具有两个觉知:
第一,他知道在上述实习入门期、熟练期、精通期的师徒关系特点,并且能够意识到这些关系模式;
第二,他把师徒关系当做一个自己修炼的机会。
他知道一个“完美的师父”是很难做到的,他知道自己也许在某些阶段做得出色,某些阶段做得不够出色,所以他会在各个时期注意修通自己的自恋情结和权威情结。
这个阶段,当顺利度过“熟练危机期”,就意味着“新的师父”已经产生,如果“两个师父”能自我克制的相处,就会相对相安无事,但是一旦彼此还怀有期待,那么很容易又重返熟练期的冲突和危机。
英国《金融时报》 刊登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哈米尼亚•伊瓦拉的文章《员工如何才能够摆脱有害的师徒关系?》,文中指出“你得杀了那个导师”在他的EMBA学生中广受共鸣。文中引用了现象研究先锋、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凯西•卡拉姆的观点:“
门生终究要像孩子离家独立一样,当门生在心理上或者以实际行动离开他们的导师时,没有为这种分离做好准备的导师可能觉得受到抛弃、感到愤怒或怨恨,乃至阻挠门生的进步。 ”
师徒关系的真正断开需要小心处理,耐心等待师徒关系发展为另一种关系。承认与一位有益的导师之间的师徒关系已经走到尽头是痛苦的,但这是走向独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可见,“高徒”的独立和成熟,和“名师”是否准备好分离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自我实现”和“理想投射”的矛盾,在这个关系里,需要师父和徒弟双方达成一种契约才能使关系保持相对平衡,而若有一方不满,都会导致这个“心理天平倾斜”,当心理冲突产生,外在表现出来的“辱骂”、“分家”、”赶尽杀绝“等各种形式激烈的情绪表达,也都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