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进水”了,是一句骂人的话,其实我们的脑袋由颅骨包裹外面的水是进不去的。但是“脑子漏水”倒是真的有的。最近,厦门林先生发烧鼻子总流“清鼻涕”到医院一查,原来是脑子漏水了。
怎么回事?一起往下了解下:
事情是这样的
林先生今年58岁,3年前从高处坠落出现脑脊液鼻漏,并发颅内感染,曾做过开颅手术,修补了前颅窝漏口。
最近,林先生又发烧出现颅内感染,鼻子还流出“清鼻涕”,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求诊。
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发现,林先生的前颅窝漏口虽修补好了,但中颅窝还有一个小的漏口正在漏水,而近期困扰他的“清鼻涕”正是脑脊液。
那么为啥脑脊液会从鼻子流出呢?
这要从大脑的结构说起
人的脑子会分泌脑脊液,外观跟清水差不多,对脑子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一个成人每天可以分泌500克这样的水。这水是循环的,最终还被脑子表面的血管吸收回去。
人的鼻腔和大脑之间隔着一层薄薄的骨片。当外伤颅底骨折之后,脑脊液可以沿着骨折缝隙漏到鼻腔或者耳朵里,医学上称之为脑脊液鼻漏或者耳漏。
颅底骨折的脑脊液鼻漏患者,存在鼻腔细菌经过骨折缝隙进入颅腔导致颅内感染的风险。大部分患者因为漏口很小,经过保守治疗漏口自然愈合,不需要做手术。有些患者由于漏口偏大,无法自然愈合,就需要手术干预,林先生的情况正是如此。
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杨芳裕主任医师介绍,脑脊液鼻漏有的直接从鼻子流水,有的患者看不见流水,但能感觉到水往喉咙流。确定漏口部位是做好修补手术的前提和关键。运用先进的磁共振技术,医生查找到林先生的漏口位于中颅窝后组筛窦和蝶窦交界处。如果再做开颅手术,中颅窝的漏口非常深,手术难以企及,如果采用神经内镜技术,手术路径就短了许多。
于是,杨芳裕团队利用内镜技术,经过右侧鼻孔探查找到位于蝶窦顶壁上的两个破口,使用医用特殊材料,并取患者自身大腿的脂肪肌肉块,粘住漏口,再以气囊撑住这些修补材料,达到修补的目的。
术后,林先生的鼻子没再流水,于近日顺利出院。
其实,脑脊液不仅会从鼻子流出也会从耳朵里流出来,曾经就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
4岁小女孩琳琳(化名)活泼开朗,是幼儿园的“万人迷”。可是反复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甚至让琳琳没有办法顺利在幼儿园玩乐下去。
父母带着琳琳辗转多家医院,但是病情仍然不见好转。紧接着,父母喊琳琳的名字时,发现孩子的反应不像原先那么敏锐,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孩子听力下降
医生按诊疗常规进行手术,引出了中耳积液,但发现耳朵积液引流不净,而且发热、呕吐的状况仍旧存在。琳琳开始厌食,这让家人焦急不已。
父母带着琳琳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经过体格检查,医生发现琳琳的中耳积液不同于常人,为清亮略带混浊,经化验发现其含糖量高,诊断为“脑脊液耳漏”。
通过手术,医生封闭那个不该存在的漏口,琳琳中耳积液完全消失,听力提高,也不再头痛发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苏文玲说,通俗说,脑脊液耳漏就是脑内的水跑到耳朵里了。由于这个漏口往往是常规的CT或磁共振很难发现的,要通过一些显影剂明确病情。
考虑琳琳年龄小,在征得家长同意后,苏文玲主任医师行中耳探查手术,在高倍显微镜下耐心仔细排查,在中耳发现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漏口。
如何辨别脑脊液?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方建林副主任医师介绍,耳朵有耳膜等多重保护,除非在耳膜穿孔的情况下,脑脊液才会从耳朵中漏出来。
耳朵“漏水”一般会引起大家的警惕,但如果是鼻子流出的液体大家就不一定会重视了。
那么,如何区别是“鼻涕”还是“脑脊液”呢?
对于这个问题,方建林说,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鼻涕滴在纸上不容易散开,而脑脊液滴在餐巾纸上,很快就会溢开。另外,由于脑子中营养物质会随着脑脊液一起流失,所以脑脊液的葡萄糖含量很高,也就是说,脑脊液是甜的,甚至很可能会引来蚂蚁。
当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病人颅压瞬间增加时,脑脊液就容易滴落。有些患者漏口位置靠后,可能不会通过鼻、耳流出,水会通过鼻后部进入咽喉,因此如果常常感觉有水从鼻后进入喉咙也要注意,及时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