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开始一点点变冷了,记者了解到,从8月下旬到现在,大连市各医院接诊了很多患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大连市友谊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孙丽丹说,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取决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而遗传基因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明显的变异。在过去的20年~30年间,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以及过敏性疾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病率的差异提示出,环境因素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者们由此提出了“卫生假说”,该学说认为,早期微生物刺激的缺乏可导致以后对无害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适当地接触微生物实际上是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训练”。所以说,婴幼儿期接触一定的细菌、病毒等感染,有利于抑制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如果孩子在发育早期接触传染性病原体、共生微生物和寄生虫太少,后期就比较容易得过敏性疾病。有学者提出了假设,并且临床研究数据证实了这一观点:抗生素使用的增加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有关;过敏性疾病患者与正常儿童的粪便菌群的构成不同;口服益生菌或改变饮食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个体中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孩子可以适当地“脏”点养
肠道菌群是存在于动物消化道内的一系列复杂的微生物种群,也是人体内最大的一类微生物种群。当肠道内正常菌群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平衡状态时,即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称为菌群失调。从目前已有的国内外文献报道来看,在使用抗过敏益生菌治疗、预防哮喘方面,儿童的干预作用较成人明显。所谓抗过敏益生菌,就是可以和人体共生且对人体有正面效益的微生物。
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大多数微生物不是病原体,很多是人类的朋友。人的健康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共生的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人越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女性来说,肠道、口腔微生物要多样,而阴道微生物要相对简单,可能意味着健康;婴幼儿的肠道、口腔、鼻咽微生物要多样化。孩子“脏”点养,早接触更多微生物,不危险,是免疫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所需。带孩子走近大自然,接触土壤、牲畜,在家里饲养宠物,多与人接触,都有利于微生物多样化。母亲和孩子都要确保饮食多样,有利于孩子肠道微生物多样化,并可能避免食物过敏。家庭环境需要的是整洁,而不是严格少菌少尘甚至无菌无尘。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要采取措施避免孩子被严重感染。避免严重雾霾、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化学污染对孩子产生伤害。慎重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