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也是有情绪的,尤其是1至3岁的宝宝情绪波动特别大,很多家长都发现:自家的宝宝总是在“一会是天使”、“一会是恶魔”的模式下频繁切换,如何安抚宝宝的情绪,同其和平共处?建议你先摸清楚这个阶段宝宝情绪的发展特点:
1~2岁的宝宝
好事情——“他笑的时候简直就是天使”
1岁以后宝宝笑的功力大增,会随情境的不同发展出几种微笑,比如对着爸爸妈妈报以“脸颊上升”的微笑,对陌生人展示“无声”的微笑,在快乐的游戏中表现出“张开嘴”的微笑,甚至在玩玩具时用笑声表达快乐。面对微笑大使,你一定会说:“宝宝是我们家快乐的源泉。”
坏事情——“他哭的时候简直就是魔鬼”
不过这一阶段宝宝的泪水一点不比笑声少,哭泣仍旧是他们最常用的情绪表达方式之一。而且和微笑一样,这时的他已经将哭泣发展成一种社会行为,如果父母接受到了他所传递的信息,他就会停止哭泣。
有资料显示,有近80%的宝宝在1岁前后开始熟练运用哭来强迫大人满足他的要求,如果你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并开始着手为宝宝的生活制定规矩,明确告诉宝宝什么可以,什么不行;那么今后哭闹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
重大的进步: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迅速
“社会性参照能力”,听起来很学术,简单来说就是当宝宝遇到不明确的情况时,他会通过观察照料者(通常是爸爸妈妈,亲近的人),然后再做出判断和行动。这种能力在宝宝8~10个月时初见端倪,而到了1岁以后大大发展,爸爸妈妈正好利用宝宝的这一能力来帮助宝宝应对日常生活的种种不适。
比如,对陌生人产生焦虑情绪,这个情况在这一年龄段宝宝身上依然非常明显。那么假设在路上遇到陌生的阿姨了,妈妈应该怎么做呢?妈妈不用急着让宝宝马上和阿姨打招呼,而是自己先和阿姨交谈,宝宝会通过观察妈妈的行为,去了解原来这个人没有危险,是妈妈的朋友,从而减轻他的不安。
2~3岁的宝宝
好事情——“他生气的时候他会告诉你”
随着语言爆发期的到来,语言能力的发展给宝宝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的能力带来惊人的进步。如果爸爸妈妈冲宝宝喊叫,2岁的宝宝可能也会大喊大叫:“我非常生你的气,我要走了,再见!”伤心的宝宝可能会依偎在妈妈身边,说:“妈妈,我很难过。”
这种变化不仅让爸爸妈妈更好地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也使宝宝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开始多了起来,尤其是他学会了谈论情绪、感受的词汇,例如“高兴、爱、害怕、讨厌、吃惊”等。
比如,在听了一个故事之后,宝宝觉得有点害怕,告诉妈妈“好吓人”,妈妈给宝宝一个拥抱,并用轻柔的语言来安抚,“挺吓人的,是的”,“你觉得害怕了,是不是”,这就是宝宝主动获取情绪安慰。你也会觉得和宝宝的情感交流越来越顺畅了。
坏事情——“他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多”
发脾气几乎是“可怕的2岁”到来的标签,尤其他总是说“不”时——无论你向他提出什么建议,他都用“不”来回答。心理学家认为,宝宝不是真心想和你做对,而是他快速发展的自我意识和他有限的行动能力不匹配,他内心感到不安,而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就会发脾气。
从情绪调节的角度来说,这个阶段正好是你教宝宝如何面对怒气的好时机:
第一,生气、沮丧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宝宝有,爸爸妈妈也有;第二,如果宝宝生气,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可以哭一会儿,或者大声说“我不开心”,但不能咬人、打人;第三,生气是暂时,过一会儿,宝宝还是很开心。
通过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宝宝来承受和摆脱发脾气,宝宝最终能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重大的进步: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
大约在18个月左右,宝宝开始有“自我的感受”了,也就是自我意识,随之而来的便是羞怯、窘迫、内疚、嫉妒和自豪等这类复杂的情绪。之所以称这些情绪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因为这类更高级的情绪需要宝宝首先理解特定的社会规则和标准,并要对自己做出评价和反思。
比如,原本很喜欢在大人面前展现自己新能力的宝宝,开始变得有些扭捏,当有人关注他时,他还会用手遮住脸。这些都说明宝宝已经有了“羞怯”这样的自我意识情绪。
当这一类情绪出现时,就是提示爸爸妈妈,你真的需要顾及、维护宝宝的自尊。不要强迫宝宝当众表演;也不要当众谈论他的缺点,哪怕是他拉的便便有多么臭这样看起来的小事,因为能让你感到“丢面子”的事,宝宝也会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