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正常使用手机 中毒可能为零

2018-12-06 22:47:03浏览:73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近日,美国两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对36款手机进行了拆解分析,在36款手机中均检测出阻燃剂、聚氯乙烯、溴,以及铅、锡、铬、汞和

  近日,美国两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对36款手机进行了拆解分析,在36款手机中均检测出阻燃剂、聚氯乙烯、溴,以及铅、锡、铬、汞和镉等有毒化学物质。如此确凿的研究证据似乎都指向一个结论:手机有毒。其实——

  手机辐射损害健康无定论

  手机的发明与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973年4月,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技术人员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机。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全球范围内有75%的人在使用各种型号的手机。如今走在地球上的任一角落,都能看到人们在使用手机上网、发微博、通话、写短信、拍照、听音乐等。

  手机与现代人的生活接触如此之紧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当属手机对健康是否具有危害性。手机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因此人们早年的担心集中于手机的辐射效应。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到底有无损害,对此尚无定论。由于手机普及率极高,即使个别手机使用者患了脑瘤,而人群脑瘤发病率并无显著增加,这就无法证明是由于手机辐射所致。

  中毒取决于接触方式和接触剂量

  环顾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有毒的物品恐怕不只是手机。在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家庭影院设备、电脑等家用电器中,如果也进行类似的拆解分析,相信上述有毒物质也会存在其中。只不过大多数电器和电子产品是置于室内,而手机是握在手中。现有的医学研究证实,在电器和电子产品的使用环节,并未使消费者面临化学品中毒、重金属中毒增加的风险。

  中毒是由毒物引起的。毒物是指以一定方式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暂时或永久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的物质。但是严格说来,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有毒或绝对无毒的物质,一切取决于接触方式和接触剂量。氧气和水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基本营养素,但是给新生儿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有可能导致化学性视网膜损害。

  无序回收拆解成潜在危害

  就手机使用者与手机中有害物质的接触方式而言,电子产品中作为阻燃剂应用最广泛的多溴联苯醚,需要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添加到复合材料中,处于固化状态。该类物质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其急性毒性很低,大鼠经口半数致死剂量高达5800~7400mg/kg,没有证据表明正常使用手机的微量接触会导致健康损害;而多溴联苯醚作为一种环境持久污染物,通过空气、水源和食物的人体暴露,恐怕大大超出使用手机的有限接触。

  而铅、锡、铬、汞和镉等重金属封存于电子元件或塑料材质中,接触机会和剂量有限。由于金属类物质不会通过皮肤吸收,而呼吸道吸收需要在300~1800℃的高温条件下,金属处于熔化状态才有可能通过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收。在手-口污染环节,经消化道吸收比例最高的是铅,吸收率在7%~45%,其他金属的吸收率在3%~10%,因此有害金属能否经消化道吸收中毒,关键取决于手部皮肤污染剂量和个人卫生习惯。

  手机与其他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有毒,实际上体现在电子垃圾的无序回收、拆解环节,而不是使用环节。在处理和回收电子垃圾过程中,直接丢弃与随意焚烧会导致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和多种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大气、水源和食品给人们带来潜在的危害。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别选“黑又亮”的西瓜子

上一篇:

健康心态助人增寿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