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气温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呈U型关系,寒冷地区气温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1%。有统计显示,在圣诞节期间,西方人有超过4.65%的心源性死亡和超过4.99%的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国外学者指出,大气温度每下降10℃,总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当平均每日气温低于26.2摄氏度时,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率将增加30%~70%。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因其特殊的寒地气候,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发区。如我国哈尔滨市冬季气温在-19摄氏度以下时,死亡人数随温度降低显著增加,其中2.7%的人口死亡可归因于低温寒冷,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受低温寒冷的冲击最大。
近年来,寒冷应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理状态及发病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概括起来,寒冷应激可通过诱导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致使内皮细胞功能障碍,适应性产热增加使ATP生成不足等相关机制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成为急性心梗幕后的四大重要推手。
动物实验显示,寒冷暴露的大鼠会激活机体的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使其循环、泌尿系统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增加,继而导致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高;冠状动脉强烈而持续痉挛或冠状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出血与急性血栓形成,会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机体面对寒冷刺激时,会自发产生一系列反应以适应新的环境并保护自身。但当寒冷刺激过强或持续存在时,应激状态就会反过来损伤机体,促成急性心梗发作便是其恶果之一。
因此,在严冬气候到来之前,对高危人群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或许可帮助他们安然过冬。(衣晓峰 生利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