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胶原蛋白利用了你爱美的心

2018-12-06 23:53:11浏览:64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美容“神器”多为普通食品   看过铺天盖地的报道,李珊(化名)认为自己上当了。   1年前,80后女孩李珊以每盒598元的价

  美容“神器”多为普通食品

  看过铺天盖地的报道,李珊(化名)认为自己上当了。

  1年前,80后女孩李珊以每盒598元的价格购买了8盒利维喜回原胶原蛋白果味饮料。口服半年之后,她就产生了几分怀疑。“皮肤似乎有一点改善,但远未达到销售人员描述的‘18岁的状态’。而且我同时使用了品质更好的化妆品,敷面膜的次数也多了,因此无法证明皮肤的改善多大程度上与胶原蛋白相关。”

  在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库后,李珊发现自己购买的具有“补水、淡斑、延缓衰老、令皮肤紧实”功能的胶原蛋白产品,竟然不是保健食品。“如果早知道那是普通食品,我可能不会相信它所谓的神奇功效,起码不会花那么多钱购买。”

  商场里、网络上销售的胶原蛋白产品,有多少属于普通食品呢?

  国家食药总局数据库显示,目前,仅26个国内厂家生产的32个胶原蛋白产品获得“国食健字”批号;没有任何进口胶原蛋白产品在我国作为保健食品销售。

  5月28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汤臣倍健专卖店里,销售人员指着该品牌胶原蛋白粉包装上的QS(食品市场准入标志),堂而皇之地向记者宣称“这是保健食品标志”。

  当日,记者在北京市北五环一家商场内的屈臣氏保健及美容产品超市里发现,摆放在营养品货架上的4种胶原蛋白产品均没有“国食健字”批号;在淘宝网搜索“胶原蛋白”后,显示出的销量排名前10位的产品均为普通食品,其产品介绍里标注为“膳食补充剂”。

  “在无人明确告知、产品标识不明确的情况下,这种摆放位置和产品介绍很容易令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那就是保健食品。”李珊说。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丽指出,目前的胶原蛋白市场上确实存在“打擦边球”的现象,一些作为食品批准的胶原蛋白产品打着保健食品的幌子销售,尤其是所谓进口的胶原蛋白更不靠谱。

  “作为保健食品注册的胶原蛋白,其保健功能经过了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验证。而如果仅注册为食品,则肯定没有功效。”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李萍说。

  记者还发现,“聪明”的商家并不把美容功效列举在实为食品的胶原蛋白包装上,而是通过电话直销、专柜销售、美容院销售等方式,由销售人员向消费者口头介绍,从而逃避监管。李萍指出,以食品冒充保健食品、违法宣传美容功效的现象,在美容院里最为常见。

  李萍提醒,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时,决不能听销售人员“瞎忽悠”,而应看产品包装是否印有“国食健字”批号,是否有“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并核查企业信息是否与监管部门的注册信息一致。“只有经过了监管部门严格审批的产品,质量才有保障,才可追溯。” 

  功效宣传大多是忽悠

  作为保健食品批准的胶原蛋白确实有“补水保湿、抚平细纹、提亮肤色、重塑容颜”等神奇功效吗?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食药总局公布的保健功能共有27项,其中4项与皮肤相关,分别是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和改善皮肤油分。而记者在该局网站上查询到的32种胶原蛋白保健食品中,除5个产品的保健功能为增加骨密度,3个产品的保健功能为增强免疫力外,其余产品的保健功能皆仅为改善皮肤水分。

  根据《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中有关保健功能的宣传,应当以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内容为准,不得任意改变。因此,胶原蛋白保健食品宣传中,但凡超出“改善皮肤水分”的内容,统统属于虚假违法宣传行为。

  李萍坦言,胶原蛋白保健食品夸大、虚假宣传功效的现象确实存在。“胶原蛋白没有那么多功能。有些消费者口服一段时间后,皮肤红润,殊不知有可能是产品中人为添加雌激素的结果。长期服用,可能引发乳腺增生等疾病。”何丽说。

  记者发现,对胶原蛋白保健食品违法宣传的查处早已有之。例如,海斯比婷牌胶原蛋白粉,2008年因广告夸大产品功效,被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曝光;2009年因广告中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医疗机构或专家、医生、患者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又被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曝光……

  何丽建议,爱美的消费者无需过度依赖胶原蛋白等保健食品,“饮食均衡、加强锻炼、保证睡眠,一样可以皮肤好。”

  专家科普不应缺位

  仍在持续之中的“口服胶原蛋白是否有效”之争也让众多和李珊一样的口服胶原蛋白使用者感到困惑。有消费者表示,如果事先了解“胶原蛋白口服后分解为氨基酸,不能直接作用于皮肤”这一基本科学原理,购买时会再多考虑一下。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博士表示,消费者对胶原蛋白产品本身相关信息的认识不足,也折射出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有待提升。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需要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方法。”袁钟强调,公众在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健康保健资讯时,应掌握科学方法加以评判,“首先要看看这个资讯是谁说的,发言者是做什么的,他在这一领域研究有多深,有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对于健康资讯内容本身的判断取舍,袁钟认为“依据很重要”。现在,网络上各种“快餐科普”也很多,公众应当多关注资讯内容是否有相关参考文献、有科学分析的依据支撑。另外,有没有利益驱动也需要考虑,比如生产企业在提供相关证据支持时,就可能忽略那些对自己产品不利的资料,而不是提供公平、全视野的证据支持。

  也有观点认为,消费者对口服胶原蛋白相关知识的不足,反映出在健康科普中专家的缺位。在网络上,记者也发现有不少“吃胶原蛋白有用吗?”的咨询帖,但回复的多是肯定其效果,然后是对某企业相关产品的推介,很少看到专业的科学解答。在企业强大的产品营销和广告宣传攻势下,消费者原有的疑惑很容易就烟消云散。

  对此,袁钟也坦言,目前专业人士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也缺乏足够正能量鼓励专家投身科普工作。

  另外,对于胶原蛋白的效用,在学界内部也有不同声音。有学者在微博中表示,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科学证据证实口服胶原蛋白有效,但也不能绝对否定。对此,袁钟认为,在科普工作中,应当向公众传递科学界已经有明确结论的知识,学术界内部还有争议、或表述不清的内容不宜扩大宣传,但在网络社会中,这个界限模糊了,“专业人士在传播相关科普知识时,要考虑这一内容是否已在学界达成共识,并找到好的表达方法,否则可能造成混乱,有被人利用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三成多儿童皮鞋不合格

上一篇:

夸孩子要说努力别说聪明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