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费者投诉称,国内某配方奶粉中添加的维生素K1严重超标,而强化维生素K1含量竟是这款奶粉的主打卖点。维生素K1有什么作用,强化维生素K1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
据投诉者称,这款配方奶粉配料表上标示的维生素K1添加量为70mg/100g,而我国1994年颁布实行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维生素K1含量为每1000克只能添加420~750微克,该产品超过最大限量约933倍。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必需物质,参与Ⅱa、Ⅶa、Ⅸa、Ⅹa等凝血因子的合成,促进凝血过程。
正常人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K
维生素K主要有三种来源:K1来源于食物(占40%~50%),K2由肠道菌群产生(占50%~60%),其他的还有人工合成的K3、K4。
维生素K1是天然存在的脂溶性维生素,绿叶蔬菜中含量高,其次是奶及肉类,水果及谷类中含量低。牛肝、鱼肝油、蛋黄、乳酪、酸奶、海藻、紫花苜蓿、菠菜、甘蓝菜、莴苣、花椰菜,豌豆、香菜、大豆油、螺旋藻、藕中含较为丰富的维生素K1。
维生素K2主要由肠道细菌合成,才能为人体所利用,有些抗生素抑制了消化道细菌的生长,会影响维生素K2的合成。
对于成人而言,正常膳食足以获取维持人体所需的维生素K,无需额外补充。只有当人体出现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诸多情况时,才应考虑补充维生素K。但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维生素K经胎盘运送量低、肝脏凝血酶原合成功能不成熟、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不足,并且新生儿的肠道处于无菌状态,都有可能出现婴儿维生素K缺乏。除新生儿外,人类原发性维生素K2缺乏较为罕见。新生儿在出生最初1~2周内肠道无细菌,在胎儿期胎盘不易运输脂类,凝血酶原常呈偏低现象,但出生数周后即可上升至正常值,原则上也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K。只有当出现病理症状时,才应考虑补充维生素K。
过多补充维生素K会中毒
体内缺乏维生素K,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影响凝血过程而引起出血;还会减少机体凝血酶原的合成,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患者会有皮下出血以及肌肉、脑、胃肠道、腹腔、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或组织的出血或尿血、贫血甚至死亡。当机体缺乏维生素K时,会发生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新生儿和早产儿出血。尽管如此,对于人体尤其是婴幼儿而言,维生素K并不是补充越多越好,在没有明确应用指征的情况下,绝不该凭想当然无原则地补充,尤其是超量补充。较大剂量或超量补充维生素K可导致婴幼儿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或出现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肝损伤、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还有可能出现脸红、红疹、肠胃不适、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