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秋冻也要看“体质” 不是每个“火旺”都耐冻

2018-12-07 10:45:39浏览:17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春捂秋冻”是句老话,可是怎么冻,这就是学问。   这两天微信上在传,咱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几个“秋冻死穴”,绝对不能动

  “春捂秋冻”是句老话,可是怎么冻,这就是学问。

  这两天微信上在传,咱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几个“秋冻死穴”,绝对不能动,不少人纷纷称自己“涨了姿势(长了知识)”。这“秋冻”真的有“死穴”、禁区吗?

  头颈胡乱“秋冻”会出事

  “民间有个说法,说头部不保暖,就像保暖瓶没有盖子,即使衣服穿得再厚,还是起不到保暖的作用。这话是有道理的。”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王敬卿主任中医师告诉记者,虽然从养生角度来说,适当“春捂秋冻”是必要的,但有些区域的确不能乱冻,其中头颈部就最为突出。

  王敬卿说,头在中医里被称为“诸阳之汇”,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如果这个地方受寒,体内的阳气就会失散,会导致头疼、发热,一些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暖。另外,秋冬季节,早晨洗头的人一定要把头发吹干再出门。

  而颈部一旦受凉,问题也很多。比如落枕、喉咙疼大都因此而起。该院耳鼻咽喉科彭郑坚主任医师最近就遇见了不少这样的患者。不过对于“低领一族”来说,更危险的则是冻出来的急性会厌炎。这种病比急性扁桃体炎要危险得多,因为会厌生理位置因较扁桃体的位置低,所以有会厌的病变不易被发现,严重的急性会厌炎会导致会厌水肿而堵塞气管引发憋气、窒息等。所以就算最近要玩“深V诱惑”,在室外也要搭配丝巾,避免受害。

  足部不能受冻还得多“热热”

  除此以外,要避免在秋冻中遭殃的区域还包括肚脐、腰部、膝盖以及足部。该院脾胃病科缪伟峰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常被誉为保健养生“要塞”。如果肚脐受凉,腹泻是最常见的,此外,一些年轻女性爱穿露脐装,不仅会影响经期,导致痛经,还会影响子宫功能。而膝盖受寒,则难免发凉麻木、酸痛不适,易诱发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不过,这些都不及足部更“不经冻”。许多人都感觉,手脚一冷全身都发寒,相反,如果手脚不冷,那么就还撑得住。这也是有道理的。该院内科骆天炯主任中医师说,手脚都离心脏较远,尤其是脚,更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但足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不仅不能冻脚,本身怕冷一族还可以试试用中药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用路路通、桑枝、桂枝等熬水泡脚,但时间不宜过长,15-30分钟为宜,身体微微发热。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水温,防止足部烫伤,引发感染。

  秋冻也要看“体质”说话

  骆天炯告诉记者,中医习惯将人们分为不同体质,而中国人主要是九大类体质。这其中,有的体质耐寒,也更耐冻;有的人则特别不耐冻。

  比如阳虚、气虚、血虚的人,这都是不适合秋冻的。阳虚者动不动就手脚发冷,极度畏寒;气虚者经常觉得体力不足、容易疲乏;血虚者是气血不足;这些人稍微一冻,就难免寒邪外侵,导致感冒等不适。相反,其他体质的人适度秋冻还是利大于弊的,特别是那些“火比较大”的人,老觉得手足心热、怕热却不畏寒、喜欢冷食还老觉得口干,这些人耐冻性好,适当秋冻反而能锻炼体质。

  但要注意的是,也不是“有火”的人都耐冻。因为这火也分实火和虚火。“用一口锅来形容,实火型就是翻滚的水,需要做的是把柴火减少,而虚火就是烧干的锅,需要做的是添水,因此还不一样。阴虚火旺的人虽然火大,却也不宜秋冻。”

  当然,一些有基础病的人就更不宜过分秋冻了。比如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风湿、类风湿疾病患者,是根本就不适合“秋冻”的。另外,60岁以上的人外出时要在气温过渡地带,待身体逐步适应环境后再走到户外。而在饱餐之后、上午9点之前,都不适合到户外活动。如果过分秋冻,那么可能引起心脑血管急性事件,这可是会要命的,一定要避免。  □通讯员 钱文娟

  金陵晚报记者 朱菁菁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深秋老胃痛 赶快去就医

上一篇:

老人头皮对温度刺激敏感 头发干透再外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