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治疗方法有哪些

2019-01-13 16:52:17浏览:280评论:0 来源:互联网   
核心摘要: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是因为母乳喂养而得的,就是人们所说的母乳性黄疸。那么母乳性黄疸症状有哪些呢?母乳性黄疸治疗方

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是因为母乳喂养而得的,就是人们所说的母乳性黄疸。那么母乳性黄疸症状有哪些呢?母乳性黄疸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母乳性黄疸,了解一下它的病因以及判断方法,大家不妨来看看吧。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病因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现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近,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晚发性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临床表现

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检查

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大多数<257μmol/L(15mg/dl),也可>342μmol/L(20mg/dl),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功检查正常,HBsAg阴性。

诊断

1.病史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单纯母乳喂养史,生长发育良好,无其他任何异常临床表现。

2.检查

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其他检查均正常。

3.诊断性停母乳喂养

由于新生儿黄疸原因十分复杂,要排除所有的病因十分困难,对一般情况良好,高度怀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临床上常予停止哺乳喂养后观察,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即可诊断。

治疗

1.喂养与护理

当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现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多晒太阳以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形成光异构体利于从尿中排出。只有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如明显下降,确定为母乳性黄疸,仍可母乳喂养。

2.光疗

当胆红素达到20mg/dl,可予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糖尿病食疗方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药膳方

上一篇:

疸指数换算黄疸指数正常值是多少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