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冬天里买一杯热咖啡、奶茶,既方便又时尚。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奶茶店热饮的杯盖上,都有一个三角符号,中间写着数字6。最常用的6号塑料材料是聚苯乙烯,遇热可能会放毒,盛热饮最好不要带着盖。
6号塑料是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是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缩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塑料。目前,聚苯乙烯被人们广泛用于食品包装中,例如杯盖、塑料水杯等。其中数字标志代码 “6”代表的就是聚苯乙烯。
目前,我国国家标准对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中的苯乙烯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对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的最大残留量有明确规定,即不超过0.5%。欧盟对聚合物中的苯乙烯单体没有限量规定,仅通过总迁移量60mg/kg对所有不易挥发的残留物进行限定。
食物中也存在苯乙烯
有媒体报道,聚苯乙烯制作的杯盖受热会释放出苯乙烯单体。聚苯乙烯产品的稳定性不是很好,在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在高温等条件下分解产生少量苯乙烯单体。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推荐,聚苯乙烯制品的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100℃。
苯乙烯在一些食物中也会存在,比如草莓、牛肉与辣椒等。在葡萄酒和奶酪的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苯乙烯。研究显示,草莓中含苯乙烯0.37~3.1ppb,一瓶啤酒中苯乙烯的含量可达10~200ppb。另外,香烟中也含有苯乙烯。
在说到苯乙烯单体的致癌性时,很多人都会引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对苯乙烯的癌症等级评价。其中,苯乙烯单体被列入2B类,也就是说可能对人致癌,但研究证据不充分。我们熟悉的咖啡酸、咖啡也属于2B类。而酒精饮料则属于1类,即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但这依然不妨碍人们对咖啡和酒精的喜爱。由此可见,大家不用太担心苯乙烯会致癌。
一个杯盖能溶出多少苯乙烯单体
说到危害,大家一定要明确剂量决定毒性的观念,也就是说,杯盖是否危害健康,还是要看苯乙烯单体的量究竟有多少。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主要取决于接触的温度和食物中油脂含量的高低以及接触的时间。咖啡、奶茶等热饮,从装入热饮杯到消费完时间一般很短,另外热饮杯盖和热饮的接触也是偶尔的。
对包装热饮所用聚苯乙烯包材的苯乙烯迁移研究发现,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一般不会超过其含量的0.025%。以此研究结果为参考,且假设聚苯乙烯树脂中的苯乙烯单体含量是我国允许的上限0.5%,一个热饮杯盖(一般重量为2~3克)中的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大约是3.75μg。而JEFCA(国际卫生和粮农组织)制定的苯乙烯的暂定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是0.04 mg/kg体重。对于体重为60kg的人来说,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是2400微克。要达到这个危害量,相当于每天要用约107个这种热饮杯子,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
另外,一个杯盖可能溶出的苯乙烯单体的量还低于喝一瓶啤酒、抽一根烟的苯乙烯量。与其担心热饮杯盖,还不如担心烟酒的危害,烟酒的致癌危害是证据非常充分的。
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使用情况和研究证据,聚苯乙烯食品包装材料只要使用得当,就不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消费者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买到塑料包装材料时,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并遵照说明来使用。
2.除非包装上有说明可以放在微波炉里加入,否则就不要用微波炉加热。
3.如果发现有破损或者变形,最好不要使用。
塑料制品上的数字含义
数字“1”代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一般的矿泉水、碳酸饮料和功能饮料瓶都用这一材质。长时间重复使用可能会释放出有害物质。高温天气尽量不要把矿泉水长期存放在露天中或车里,也不要直接把开水倒进矿泉水瓶里。
数字“2”代表HDPE(高密度聚乙烯):常见于白色药瓶、清洁用品、沐浴产品。
数字“3”代表PVC(聚氯乙烯):常见用于雨衣、建材、塑料膜、塑料盒等。
数字“4”代表LDPE(低密度聚乙烯):目前市场上的保鲜膜、塑料膜等多用这种材质。它耐热性不强,建议大家在将食物放入微波炉加热前,取下包裹的保鲜膜。
数字“5”代表PP(聚丙烯):微波炉餐盒采用这种材质制成,耐130℃高温,透明度差。这是可以放进微波炉中加热的塑料盒,在仔细清洗后可重复使用。
数字“6”代表PS(聚苯乙烯):是用于制造碗装泡面盒、发泡快餐盒的材质。其不能用于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不能放进微波炉中加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放出有害物质。
数字“7”代表PC(其他类):常见用于水壶、太空杯、奶瓶。若质量差或使用不当,可能会析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双酚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