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瘊子”学名“千日疮”,刚出现时像小栗米一样后来会逐日增长直到和黄豆差不多的大小,这种东西还会越长越多,今天就为大家带来瘊子的形成、它的症状以及它的危害,快看看吧。
身上这种小肉球越摸数量越多
疣,俗称“瘊子”,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尽管大部分人都跟这类疾病打过交道,但对其病毒性传染病的本质却知之甚少。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皮肤清洁,但由于对疣的防治知识欠缺,弄巧成拙的例子不胜枚举。
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瘊子”,皮疹为2—4毫米大小的丘疹,中间内凹,可挤出白色疣状小体。病毒可通过触摸传播,一般数目不定,由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全身任何部位皮肤均可发疹,但常见为躯干、四肢。大部分无明显症状,部分病人有痒感。
瘊子,是传染病
疣,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瘊子”,是皮肤科非常常见的疾病,几乎一半人在一生中都与之“打过交道”。
但很多人有所不知,疣是病毒引起的,因此具有传染性。由于疣基本不威胁生命,以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在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今天,疣的防治就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疣的“元凶”是人乳头瘤病毒(HPV),这类病毒有很多型,不同型的病毒引起的疣也各不相同。疣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以自体接种,最常见的疣有四种:传染性软疣、寻常疣、扁平疣、丝状疣(寻常疣的特殊型),前三种的患者主要为青少年和儿童,丝状疣则多见于中老年人。
寻常疣俗称“刺瘊”,常发生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数目不定。针头至碗豆大小,灰褐色,高出皮面,表面粗糙,遇有摩擦易出血。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病呈慢性,部分病人可自然消退。有学者报告约65%的寻常疣可在两年内自然消退。如果寻常疣发生于足底称为跖疣,发生于手掌称为掌疣,发生于甲下则为甲下疣。
扁平疣又称“青年扁平疣”,因其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皮疹好发于面部、手背,有时腕部、前臂等部位也会受累。表现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硬,颜色为浅褐色或正常肤色。数目不定,通常为多发,甚至密集成片。部分病人有痒感,常沿抓痕或外伤出现条状排列的皮疹,叫做“同形反应”。
丝状疣,好发于脖颈,通常为多发,形状为2—3毫米的细长增生物,颜色与肤色接近,一般没有自觉症状。
虽然是皮肤赘生物,但疣通常不会癌变。尽管大多不疼不痒,并有自愈的倾向,但也需要引起重视。扁平疣由于多发于面部,严重影响美观;传染性软疣容易破溃,一旦感染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寻常疣若长在足底,会引发疼痛。因此,身上长疣,就应该去医院积极寻求正规治疗。
预防 扔掉搓澡巾
“大夫,您说我得了传染性软疣,可我很爱干净,成天洗澡,还搓得很仔细,怎么还染上病了呢?”在皮肤科出诊,经常能听到上述疑问。
其实,这些患者不知,让他们招惹上传染性软疣的,恰恰是那块小小的搓澡巾。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城市里时兴用搓澡巾洗澡,从那以后,皮肤科的传染性软疣患者便络绎不绝,并且越是爱干净的人,越容易患病。小小搓澡巾怎么成了罪魁祸首呢?
这是因为,导致传染性软疣的病毒一旦躲在搓澡巾里,由于人们往往不会定期消毒搓澡巾和毛巾,或者仅仅洗了晒晒,病毒就很难清除;而用力搓皮肤的结果是,皮肤表面会形成微小的破口,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引起感染;如果用搓澡巾搓了患处,再搓其他处正常的皮肤,就会导致自体接种,使得全身都出“瘊子”。如果一家人合用搓澡巾或毛巾,传染性软疣就会在家人中传播,让全家患病。
因此,预防疣,首先要扔掉搓澡巾。其次,毛巾不要混用,要定期用水煮或用微波炉消毒,仅仅暴晒是不能杀死病毒的。另外,身上觉得痒,不要搔抓,以免出现破口给病毒可乘之机。要勤洗手,勤换内衣。对于已患疣的病人,在治疗的同时,其毛巾、衣物都要水煮消毒,以免复发。
治瘊子,不手术
小小瘊子,虽然不疼不痒,但对爱面子的现代人来说,也很恼人。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些患者自己乱治,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的情况。
对于疣的治疗,有三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