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学会、全球儿童营养基金会与汤臣倍健最近联合发布了中国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第一期的结果报告。通过10个月的干预,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下降了62.8%,生长迟缓率下降了40.3%,身高增长均值为7.2厘米,综合患病率也明显下降。
该项目始于2012年,首期在广东怀集县和阳西县开展,为6所小学的2000多名小学生提供适合日常食物添加的营养强化配方粉(营养包),并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相应的营养知识教育。据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介绍,在贫困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因此贫困的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比较严重。例如怀集县和阳西县受调查的小学生食物单调,每天的主食主要是米粥、米饭,菜以自产青菜和咸菜为主,很少吃肉、蛋和奶类食物。14.6%的受调学校学生生长迟缓,24.7%的学生身材矮小,20.4%的学生中度消瘦。据悉,该项目还将在湖北、河北两省的贫困地区展开,最终将有近万名儿童受益。(林 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