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疼痛并不是坚强的表现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生命尽头,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疼痛,小到头疼脑热,大到车祸外伤。据文献统计,80%以上的人曾被疼痛折磨过。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感知疼痛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疼痛,我们很难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像骨折、脏器出血或缺血、癌症等疾病就得不到及时救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 “疼痛不是病,能忍就忍着”;“只有重度疼痛才需要处理”,“忍痛是坚强的表现”;“吗啡类止痛药成瘾性很大”;“手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得了癌症只能靠吃药打针来止痛”……类似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使得很多疼痛病人不仅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耽误了对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出现疼痛不要忍着,应该积极治疗。
皮肤骨膜对疼痛很敏感
要治疗疼痛,首先要清楚疼痛的发生机制。人体对疼痛的感知主要依靠遍布全身的伤害感受器,这些微小、精密的感受器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通过外周神经纤维不停地向我们的大脑报告身体各处的疼痛情况。一旦有伤害性因素刺激了这些感受器,它们立刻会通过外周神经纤维向大脑发出信号并告知人体的“总司令部”,人体的哪个部位发生了疼痛,其性质、程度如何。
简言之,这些感受器非常精确、敏感,其中在皮肤、骨膜、内脏表面最密集、最敏感,这也是为什么在受到外伤、炎症、癌细胞等外来刺激或者直接压迫上述部位时,疼痛特别剧烈的原因。这样的疼痛医学上称之为伤害感受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会让人痛不欲生
还有另一种更严重、更难治疗的疼痛即神经病理性疼痛。上面已经说过,伤害感受器会随时向大脑如实报告疼痛情况,而伤害感受器本身或传递疼痛信号的神经纤维出现了问题,即使很轻微的刺激也会被放大若干倍。轻柔触摸会导致剧烈的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疼痛,每一次洗脸、咀嚼、弯腰、行走都会经历一次剧烈疼痛,用痛不欲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笔者曾治疗过一位62岁的男性病人,由于患右侧三叉神经痛,右侧面部每天疼痛数10次,连续8年不敢洗脸以避免面部疼痛。
链接:疼痛治疗的新技术
研究疼痛,最终目的是为了治疗并根除疼痛。目前,我们已掌握了绝大部分疼痛的治疗方法。有些疼痛不需要特殊治疗,如轻微的磕碰、韧带拉伤等导致的疼痛,只需静养即可,医学术语叫制动;大部分伤害感受性疼痛只需去除病因,疼痛就可逐渐消失,如骨折复位、控制炎症等;而有些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绝大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病因复杂,则需要采取积极治疗。
植入可编程吗啡泵——持续释放药物
对那些晚期癌痛或神经丛损伤后遗留的疼痛,我们可以在病人的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植入可编程吗啡泵(IDDS),以很小的剂量持续释放药物,既解决了以往口服吗啡效果不理想、毒副作用大和成瘾的问题,也减轻了病人负担、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微血管减压技术——剥离“责任”血管
三叉神经痛病人是由于三叉神经根部存在小脑上动脉压迫或蛛网膜粘连所致,我们只要采取微创技术把压迫、刺激神经的“责任”血管从中分开,面部疼痛就会消失。该技术还可以用来治疗顽固性舌咽神经痛、面部痛性抽搐等疾病。
射频热凝技术——提高疼痛阈值
对于那些神经源性疼痛、脊神经根性疼痛的患者,可应用射频热凝技术,调控主导人体痛觉传导的神经纤维的阈值,在达到控制疼痛目的的同时,又可避免损伤运动、触觉等功能。幻肢痛即截肢后仍感觉到已失去的那部分肢体的顽固性疼痛,有60%~70%的患者在截肢后会出现幻肢痛。由于功能磁共振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的发展,我们可精确定位出患者已经不存在的那部分肢体在大脑皮层的投射位置,将疼痛控制器植入相应位置后,并通过调试已植入的疼痛控制器的参数,看是否会对患者的大脑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以达到安全高效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这项技术还被广泛用于治疗脑中风后疼痛、丘脑痛、带状疱疹后疼痛等多种顽固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