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信朋友圈流行一种测试肺活量的游戏,“拿起手机,憋气,同时不停地输入8,看能打出几行。游戏级别设定是这样的:能打9行者为超人,正常人可以打5行,小于5行,就说明肺活量不行,需要戒烟、戒酒。”对此,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王海燕表示,这种游戏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患者有潜在危害。
类似的网络健康话题数不胜数,而其中大多数都以其似是而非的“理论”迷惑着老百姓,让人真假难辨。信息时代,我们不缺少知识,怕的是观念的迷失。听听医生的建议,不要让科学败给江湖。
采纳网络话题 多问几个怎么办
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它能第一时间便捷地让人得到真假难辨的信息,这正是在考验接受信息人的智慧,稍不留神就会被这些不实信息所忽悠。正如央视主持人所说,“微博微信上面的信息五花八门,其中有关健康养生的内容很多,也很受大家关注,但是这里面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您还得留神分辨。”特别是有关健康保健方面的话题,更应该理性认识和分辨,不能盲目信任网络上传来的健康话题。
首先,不能轻信网络健康信息是第一要素。民众应该养成对网络健康方面的信息不轻易相信的习惯。医学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东西,必然导致健康方面的话题不正确的可能性,非专业人员难一眼分辨真假。轻信网络健康语言,容易跟自己的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
其次,养成“查一查”的验证习惯。网络跟我们容易被忽悠同时,也跟我们很多“自我检验”机会。比如,当我们发现所谓健康话题时,我们可以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关关键词搜索,孰是孰非就会在你眼前呈现,至少可以让你多一份“防心”。
再有,关注权威健康媒体。我国医药卫生行业都有权威的正规媒体。比如,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健康报》、《中国卫生》等。这些行业“窗口”媒体所刊登和发表的言论和健康信息的可信度相对较高。民众可以通过这些行业“窗口”的微信、微博了解更多的健康信息。
最后,凡是自己想要采信、采纳、采用的健康话题,最好多问几个“怎么办”。不管是健康游戏,还是健康信息,尤其是治疗方法、药方,在信任之前最好先问自己几个“怎么办”。比如,万一被忽悠了怎么办、万一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等。这样更容易让自己主动去咨询和验证这些信息的真伪。应该养成理性看待网络健康话题的好习惯,别让不良、不实的网络健康话题忽悠了自己的健康。
四川省 梅松政
网上育儿经要听医生说
近来,一些网络上流传的育儿经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有些稀奇古怪,让人分不清真假,笔者认为,不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需要听听正规医院的医生们怎么说。
最近,网络上流传“藿香正气水‘敷脐’能退烧”,称“朋友3月13日晚上高烧39℃,身烫,手脚冰凉,浑身疼痛,头昏怕冷,用棉球蘸满藿香正气水放入肚脐,半个小时后38.5℃,一个小时后38℃,早起37℃,没有任何不适。此方法使身边亲朋受益者众,上至80岁老人下至7个月的婴儿”。
襄阳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硕士研究生罗亚锋称,藿香正气水主要治胃肠型感冒、腹泻、中暑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过,它的成分中包含的藿香、乙醇、紫苏都有退烧的作用。因此,对于38℃以下的发热,比如中暑引起的发热、肠道不适引起的发热和湿邪引起的发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藿香正气水有点难喝,对于一些哭闹的孩子、喝药后易吐或者坚决不喝药的孩子,可以尝试“敷脐”。但是,喝藿香正气水比仅在肚脐上敷效果更好。对于38℃以上的高烧,一定要及时就医,切不可拿个偏方当“宝书”,以免贻误病情。
湖北省 李 丽
网络求医 莫让沙子遮住眼睛
网络医生究竟有多火?有记者在某搜索引擎里输入“网络医生”,立即出现129万条相关信息。令许多人担忧的是,这些网络医生良莠不齐,其是否具有医师资质难以辨别。在互联网上有关医疗保健类的网站琅琳满目、目不暇接,以提供网络医疗咨询和药物销售为服务内容的网上医疗机构也与日俱增,层出不穷,让人足不出户便可求医问药,享受互联时代带来的方便和快捷。然而,医疗水平不高的医生、“久病成医”的网民、无病却“万通”的网民都发帖子,这些帖子往往是片面的、一知半解的,只能供参考;还有网站打着求医问药的幌子兜售假药,危害人们的健康;有的不良医疗机构在网上对网民“有问必答”,其实是误导你找他看病。
网上求医正成为一种时尚。但现在网上的众多医院、专家门诊更像一种广告宣传,成为医院和医生的一种宣传方式。专家指出,网络医疗主要起着咨询服务的作用,主要职责是传播卫生知识,做人们的健康顾问,不能承担医疗行为的法律责任。因为,某些疾病的检查及诊治,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
江苏省 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