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冰箱过久的食物会产生细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IBD尚无法根治,快速控制症状及促进黏膜愈合是治疗目标 本报讯 (记者冯冯)在中国,近10年间炎症性肠病(IBD)的总病例约35万。值得注意的是,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前10年相比,近10年炎症性肠病总病例数增长约超过24倍,其中,克罗恩病患者数量增长甚至超过15倍,这些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炎症性肠病虽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环境、饮食等都可能是诱因。国外有统计发现,随着冰箱的普及使用,IBD的发生率有所提高。“很可能是冰箱里存放过久的食物产生了条件性细菌和毒性很低的细菌,这些细菌会破坏我们的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导致我们的肠道黏膜发生改变,诱发炎症性肠病。” 饮食和遗传都是重要诱因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两者都会影响消化系统,并且导致肠道组织发炎、溃疡且易出血。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钱家鸣教授指出:“目前来说,炎症性肠病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调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影响、病毒或细菌感染及免疫系统异常都可能导致这一慢性疾病。”但她提出,国外有统计发现,随着冰箱的普及使用,IBD的发生率有所提高。 她分析说,放进冰箱里的食物,可能并没有变质,但很多细菌仍然在生长。这些细菌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致病菌,而是条件性细菌和毒性很低的细菌,有些人可能吃了拉肚子,有些人吃了不拉肚子,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细菌会破坏我们的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导致我们的肠道黏膜发生改变,出现炎症、糜烂、溃疡和大出血等,诱发炎症性肠病。所以,如果要从饮食上预防炎症性肠病,钱家鸣建议: 1.不吃刺激性的食物。 2.不吃在冰箱里存放过久的食物。 3.适当补充一些有益菌,改善我们的肠道环境。 另外,遗传因素也是诱发IBD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20%~25%的罹患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近亲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果一个人的亲属患有炎症性肠炎,那他患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几率是其他人的10倍;如果是兄弟姐妹患有该病,那患病几率将高达30倍。 如何早期发现IBD? 陈旻湖介绍:“临床上医生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病人如果拉肚子、大便有血我们就会高度重视他是不是得了溃疡性结肠炎,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患者不一定拉肚子,但一般会有便秘、有便血。”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表现跟溃疡性结肠炎不大一样,主要表现是腹痛、体重下降,有些病人也可能有腹泻、血便,还可能发烧、有肛周病变如肛瘘和肛部脓肿等。小孩子发病可能是发育不良,尤其是发育期的时候小孩不再增高、消瘦等。如果出现上述这些症状就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排查。 临床治疗目标是黏膜愈合 克罗恩病作为一种终身疾病,患者需反复进行内、外科治疗。伴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最终因病致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因此,患者往往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压力和痛苦。“但我们对该病并不是束手无策,只要能早期诊断,给予恰当治疗,是可以控制的。”陈旻湖说。 胡品津表示,到目前为止,克罗恩病尚无法根治,临床上的治疗目标是达到临床缓解(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停用糖皮质激素,快速控制症状及促进黏膜愈合。黏膜愈合逐渐被认可为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的评估指标,并且在临床试验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终点。 什么是黏膜愈合?胡品津介绍,就是不但患者的症状要缓解,而且还要让肠道的活动性炎症消失。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治疗目标,病人将来的复发率和手术率都会大大减少。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早期给予抗TNF-α生物制剂治疗,很多患者能够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并且能够长期维持,结果会比没有达到黏膜愈合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很多。 另外,专家表示,患者应该注意调节精神压力。精神压力能够影响克罗恩病的症状。虽然克罗恩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但它并不致命,患者应谨遵医嘱,适当进行减压运动,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将有助于克罗恩病的康复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