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教你识别健康新闻的真假

2018-12-07 11:42:41浏览:31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我们常看到新闻报道中有医学研究的各种新发现、新进展,在这些研究结果中也会提到某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干预疾病的风险。但这些报
我们常看到新闻报道中有医学研究的各种新发现、新进展,在这些研究结果中也会提到某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干预疾病的风险。但这些报道中的研究结果真实可靠吗?怎样识破虚假医学新闻,避免受骗呢?

  最好向专业医生再请教

  你可以根据以下提示,轻而易举识破其中的“真面目”:

  1 这项结论是在实验室作出的,还是进行动物实验后得出的,或是临床实验的结果?临床实验的结果更可能会更接近真实。

  2 这项结论的得出,是否选择了与你类似的受试者?受试者和你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人种背景一样吗?他们和你有相同的健康问题和生活习惯吗?如果不是,这个结论对于你的作用可能大打折扣。

  3 这是一个大样本(例如纳入了几千人)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还是一个人的经验之谈?如果不是大样本随机作出的结论,只是个案,那么这个研究结论不一定适应大多数人群,可能也包括你。

  4 这个研究在什么地方进行的?是不是医学院校或者大型医院的科学家进行的深入、严谨和规范的研究?他们对该行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在这方面堪称权威。

  5谁资助了这个结论的研究?他们会从中获利吗?有些研究是由政府或非盈利组织赞助的,这些组织不会靠这种方式来盈利。不过如果生产药物的企业承担了相关药物研究的相关经费,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6 结论的信息来自哪里?由专业领域的记者报道的医学新闻会更好一些。而且出自专业的主流媒体要比出自只想吸引眼球的媒体更为可靠。同时,向专业医生咨询也可以帮助你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对研究结果别非黑即白作决定

  另外,所有的研究都不是一样的。因为研究的类型有很多,有些只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基础实验,有些是动物实验,有些则是临床研究。并且当研究人体健康问题时,科学家常会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的队列研究方法。在这类研究中,科学家会花若干年时间随访一群人,并观察这些人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同时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从而发现一些线索,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得病,有些人则不会。从这种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可以给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然而,这种观察性的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提示现象和可能的原因,但不能证明必然的因果联系,毕竟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结果。例如,一组每天吃胡萝卜的人患心脏病的比例低于那些不是每天吃胡萝卜的人,这并不代表胡萝卜一定就是预防心脏病的神器。或许只是每天吃胡萝卜的人群本身就更重视健康,有更好的饮食习惯,而研究者可能只留意了吃胡萝卜的行为,并没有注意到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另一方面,如果两组人群的心脏病家族史存在差异,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为了解释研究结果,科学家会报道某种因素带来的健康风险变化,其中就包括相对风险和绝对风险。绝对风险会告诉你,由于一种治疗可导致健康问题增加或者减少的确切数字,了解这些数字更有利于正确理解风险的大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供稿  杨  军译)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让谣言败给科普

上一篇:

不少食品安全问题在传播中被放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