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常有专家提醒大家要小心毒蘑菇中毒,但是误食毒蘑菇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因为蘑菇的品种很多,中毒后的表现又是千变万化,所以大家经常防不胜防。
毒蘑菇中毒症状多种多样
毒蘑菇含有多种生物毒素,人吃了毒蘑菇后的中毒程度与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以及个体差异有关。中毒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胃肠道反应型 这是最常见的反应,此类型的致毒蘑菇约有70多种。一般食用者在中毒后10分钟至6小时发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将出现电解质紊乱,急性肝、肾损伤。此型患者病程短、恢复快、预后好。
神经精神型 此类型的致毒蘑菇约有60余种。从中毒症状可以分为神经兴奋和幻觉反应,如幻听、幻视。
肝脏损害型 可以引起肝脏损害的毒蘑菇有20余种。中毒的潜伏时间长,中毒病情凶险,严重者可损害肝、肾、心、脑等重要脏器,病人的死亡率高。
溶血型 患者发病时除了有肠胃炎症状外,还有溶血表现,可引起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死亡率不高。
光敏感型 一般潜伏期长,患者会有日光性皮炎症状。
野生蘑菇不要采
由于误食毒蘑菇往往都发生于野外采集误食,或者野生菌经营餐厅所提供,所以建议不要采摘野生蘑菇。有菌托和菌环的野生菌最好不要食用。不能明确野生蘑菇的种类也不要食用。由于毒蘑菇和食用蘑菇区别并不明显,就算是以前食用过的品种可能由于一点极小的差异也会造成中毒。建议一次食用量不宜过大,且烹调过程一定要将蘑菇煮熟、煮透,尽量避免采用火锅等烹调方式。
不要轻信没有科学根据的鉴别毒蘑菇的方法,如有人说只有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但实际上有些有毒菌种与食用菌很相似。还有人说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其实毒蘑菇的毒素不一定会和上述物品发生毒性反应。一旦误食毒蘑菇要立即就医,并保留食用的毒蘑菇样品,同时观察共同食用者是否也有中毒症状。
促进毒物的排出是治疗的关键,包括三个治疗方法:催吐、洗胃和导泄。催吐可使用物理催吐和化学催吐两种方法。药物催吐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洗胃可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越早越好,在毒物食用后4~6小时内为最佳时间。导泻可除去肠道内的毒物,一般使用硫酸镁,但有中枢症状和呼吸、心脏抑制的病人或者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