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娶了红玫瑰,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成了袖口的饭粒黏子,红的却是心口的朱砂痣。
我们害怕选择,怕在选择中错过最正确的那一个,更害怕选择派生的遗憾。
你在什么时候最恐惧选择?比如“中午吃什么”的世纪难题,看似细小,却着实令人纠结不已。
特别是当手握两个“较优解”,不仅耗费大量时间思考,最后很可能还落个选哪个都不舒服,选哪个都会后悔的结局,浪费一手好牌。
为什么害怕选择?
42%的人认为是专注力不够,太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所以才举棋不定,更有人戏称,自己的“选择恐惧”就是因为穷。
其实,即使是有钱人,也会容易害怕选择,出现这种情况的心理原因大致有3点:
1、过于追求完美。有人凡事求完美,赋予所选事物太多意义,甚至有些强迫,无法轻易做抉择。
2、 选错路形成心理创伤。曾在重大事务上选择失误,比如选错专业、工作等,在人生某阶段举步维艰,会影响今后的选择。
3、独立意识差,害怕担责任。包办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长大后往往不敢轻易做决定。简单粗暴型父母可能会教育出害怕承担责任的孩子。
别过度纠结“最优解”
到底怎么做才能不左右为难呢?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李虹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放弃“最优解”的想法,能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做决定。
他们让参与者完成一项选课任务,并说明他们是否认为课程中有最好的一门、以及对选择是否后悔。
结果表明,最优化决策者更倾向于相信选项中存在客观最好的一个,即最优解、正确答案,而这导致了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花费了更多时间,也产生了更多的后悔情绪。但这一现象仅存在于各选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另一个实验发现,一旦选项中有一个占绝对优势的选项,人们都能迅速做出满意的决策。
所以,若有最佳选择,就立马决定;如果选项平分秋色,则随心随性。
不要过度纠结“最优解”,毕竟客观上“最优”的东西也不一定适合你。
三步摆脱“选择恐惧”
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摆脱“选择恐惧”:
首先,把可能的选择写下来。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写在旁边,一目了然地让自己看到哪项是最有益。
其次,接受“有得必有失”、完全不正确的选择是不存在的。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思考上,会失掉更多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