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穿了衣服,衣服与衣服、衣服与肌肤之间便形成了局部气候环境,这便是衣服小气候。在寒冷的冬季,有的人穿得鼓鼓囊囊,以为穿得越多越暖和;有的人图潇洒和方便,里面穿一件紧身毛衫,外面只套一件外衣。这两种穿衣方法都有问题。因为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系。衣服与身体紧贴,则空气层的厚度近乎为零,保暖性当然差。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增加,保暖性也就随之增大。但当空气层总厚度超过15毫米时,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可见,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羽绒衣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给人带来适宜的衣服小气候。皮类服装几乎可以阻绝衣服内外的空气对流,保暖效果最佳。
冬季的室内外温差很大,要想穿衣有良好的保暖保健效果,还必须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和穿衣件数。当室内温度为15℃左右时,穿一件衬衣,衣服表面温度约为30℃;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温度则为24℃左右。在一定范围内,衣服越多,衣表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就越小,人体热量散发也就越少。所以,当人们从一种温度环境进入另一种温度环境(如进出室内外时),就要适时增减衣服,以维持衣服内的适宜小气候。据研究,令人体感觉舒服的空气温度有个范围,如裸体时为24℃~30℃,着单衣时为17℃~23℃。超过这个范围,不仅会出现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植物神经机能,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问题。例如,冬季穿衣太多,人就会感到烦躁;而将衣服脱得过多,又会冷得直打寒颤,这些都是由衣服小气候不适而诱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