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特别是老年人多是在家中或住家附近突发急症。近日,由中国应急急救科普联盟主办,北京雪中金健康产业集团等协办的以互联网+急救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家庭急救教育普及推广高峰论坛,展示了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具有应急能力的急救小站,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出的急救APP,可以让社区、志愿者、医院、老人、子女形成统一的整体,提高突发意外的抢救率。在会上,急救专家特别提示,普通市民具有急救意识、掌握救人的方法非常重要。
急救成功时间很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危重症中心何忠杰 老人突发急症后,在第一时间得到紧急救治对于挽救生命非常重要。我们对近25年来与院前心跳骤停有关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心肺复苏指南在不断更新,但应用不同的指南抢救效果没有太大差别,而抢救的时间,对结果的影响却很大。在5分钟内、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和大于15分钟这四个时间段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心跳恢复的成功率分别是35.3%、13.6%、5.8%和1.1%。可见,在十分钟内进行有效的抢救,有近半数患者有希望救活。
关键时刻要自救互救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孙鲲 患者若能在发病的第一时间得到救治,第一目击者的作用非常关键。首先他要有这种责任感,有救人的意识。其次,他要有能力去救,要知道如何救。任何一个普通公民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要学习正确、严谨的急救方法。
北京急救中心陈志 如果有人在医院外发生心脏猝死,急救车在10分钟之内是很难到达现场的,这就需要家人、同事、朋友或其他目击者进行抢救。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急救意识,今天你救了他人,以后你也会被救,急救就是自救救人、自利利他。人们可以参加急救中心、红十字会或一些医院举办的急救培训,在有急救资质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规范培训,有效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
如果遇到有人突发急症,首先要知道急救的程序。要先保证自身的安全,也要保证被救者和旁观者的安全。二是要判断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看患者能否叫醒,是否还有呼吸、心跳。三是要打急救电话,语言要简练、清晰,要配合调度员的询问,讲清楚所处地址,约定等车地点。第四,在等待急救车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救治。如患者呼吸、心跳停止,要进行心肺复苏。(林 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