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还有一个问题叫“血稠”,它对健康的危害,有时甚至不逊于“三高”。今天就带你认识“血稠”。
血液黏稠是咋回事儿
血稠是血液黏稠的简称,医学上叫高黏血症。很多人把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不是一回事。高血脂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过高造成的,只是血液黏稠的一个因素。
血液黏稠是指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增多,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流速变慢。高血脂,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以及一些蛋白成分增加,都可能让血液变黏稠。
对一般人而言,即使体检报告显示血液黏稠度升高,也不用过分紧张。因为人体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能自动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一般不需特别治疗。
熊小知想特别提醒你的是,中老年人以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需要特别注意血液黏度。因为血液黏度升高后,流经一些小血管时容易形成栓子,小血栓如果发展成大血栓,可能发生严重的血管阻塞。
血液黏稠,4个信号告诉你
血液黏稠的人,在4个时刻可能出现特殊症状,大家千万不要忽视。
信号1、晨起时头晕
有的人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思维不流畅,可是晚饭后,精神却达到了最好的状态,这很可能是血黏度高惹的祸。
信号2、午饭后犯困
健康成年人午饭后的困倦感,可以忍耐;血黏度高的人午饭后犯困,如果不休息一会儿,就会浑身不适,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这是由于血液黏稠导致的大脑供血不足,只有小睡片刻,精神状态才会明显好转。
信号3、下蹲时胸闷
血稠的人中肥胖者较多,这些人很难蹲着做事,或蹲着干活时胸闷气短。这是因为人下蹲时,回流到心脏的血液会减少,如果血液过于黏稠,就会使肺、脑等重要脏器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憋气。
信号4、劳动后嘴唇发紫,容易气短
有些人的嘴唇是青紫色的,并且稍微进行体力劳动,就会出现气短等症状。这类人群除了当心血液黏稠,还应注意排查是否同时伴有心血管和肺脏的病变。
中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又没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病史,应及时就医。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和血小板聚集试验等,监测血液黏度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下,血黏度变高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下面几类高危人群,最好定期体检:
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长期吸烟者(包括二手烟)。
45岁以上的男性
血液太黏稠,5招能“稀释”
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以及外界环境、气候等。对一个人来说,血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中。一旦发现血稠,应从以下几点调整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