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导读:尽管按ICSD-Ⅱ分类睡眠障碍的种类达90余种,但患病率最高的还是失眠,据2002年对中国部分城市失眠患病率问卷调查显示失眠
导读:尽管按ICSD-Ⅱ分类睡眠障碍的种类达90余种,但患病率最高的还是失眠,据2002年对中国部分城市失眠患病率问卷调查显示失眠的患病率,约占45.4% 。根据病程长短可将失眠分为: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周;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4周,小于6月;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的一种,是患者对睡眠的质(睡眠深度)和量(睡眠时间)的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其表现症状包括:① 入睡困难、就寝30分钟不能入睡;② 睡眠表浅、似睡非睡、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梦多、每夜实际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③ 觉醒时间增多(每夜超过30分钟);④ 常被恶梦惊醒、睡醒之后仍感头昏、精神不振、嗜睡和疲乏无力等。 失眠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心理社会因素,比如为自己或亲人的疾病焦虑、害怕手术、亲人亡故、为考试或接受重要工作而担心等;可以是由各种慢性疾病引起的,如心肺疾病、关节炎、晚期癌症、帕金森病等;也可以因精神疾病引起,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焦虑症、强迫症等等。真正单纯的“失眠症”比例是相当低的。 失眠的治疗原则 失眠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要根据每个失眠患者的病因、失眠症状表现和病程不同,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常用的失眠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睡眠卫生和认知-行为指导,药物治疗以及其他辅助疗法。 多年来,安眠药的成瘾性和耐药性已在人们的脑子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患者对安眠药形成了很强的恐惧和排斥感,使大多数失眠患者宁愿忍受失眠的痛苦也拒绝服用安眠药,然而在失眠的治疗中,药物治疗仍然是应用最多、最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 不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首先应该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不同类型的失眠有不同类型的治疗原则:急性失眠进行早期药物治疗;亚急性失眠进行早期药物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应该咨询相关专家制定相对长期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中也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携手,密切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安眠药的选择 根据上述安眠药的特性,在安眠药的选择时一定要根据病情选择,对于短期一过性失眠可以选择非苯二氮公式类的安眠药或短效药,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作为一线用药,可间断或按需服用;对入睡困难的患者可选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短效安眠药,如唑吡坦、咪达唑仑,三唑仑等;对睡眠不深,易觉醒的患者选用中效安眠药;对早醒的失眠患者选择长效安眠药。 在安眠药的治疗期间,应该定期随访,短期治疗可1~2周随访1次,慢性失眠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应该每4~8周随访1次,根据睡眠情况重新评价安眠药的用法及用量。 按需服用安眠药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应考虑服用安眠药:① 上床前15分钟预感到可能睡不好,或次日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② 上床后30分钟不能入睡;③ 夜间醒后不能再入睡,在预定起床时间前4小时;④ 慢性失眠患者,每周有3次以上不能自己入睡时,不要熬到后半夜才用药,可以提前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