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喝中药注意事项
1、要视病情、药性的各异,调整汤药的温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3、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4、观察疗效。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
5、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
6、服催吐药应嘱患者束紧肚腹,服用后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饮些温开水或生鸡蛋清;但如出现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饮凉开水。
7、在服药期间,应有所禁忌,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
二、服中药时间
病情: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下,比如发生肝病、肾病等,一般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汤药;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上,比如发生在心脏、肺部等,最好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
药性:清热解毒药、润肠的泻药宜空腹服用;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饭后服为好;驱虫药应隔夜服,一般是睡前服用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时再服用一次;安神药应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内服用。
三、喝中药的温度
汤药一般情况下宜温服,就是把煎好的药液在常温下凉到30℃~40℃时服用。但是解表、祛寒和活血通脉的药液应趁热服下;清热解毒的药和止吐类药,则要等药液稍冷后服用。
四、喝中药的次数
一般的汤药都是一天一次的,但是要把第一次煎的药和第二次煎的药混合均匀才好,早晚分服,每次的剂量以150~200毫升为宜。只是清热解毒药有特殊要求,可每天服3~4次,如感冒高烧不退者,可4个小时服1次发汗解表药(不分昼夜),药液可稍多些。
另外,不少人对汤药的沉淀物是喝还是丢弃也有疑问。其实,煎好的汤药只要用一层粗纱布或漏网过滤即可。汤药放一段时间后,碗底常有沉淀物,但为了确保药效,服用者最好还是将沉淀物尽可能服下。
最后还要提示的是在汤药里不要加糖,原因是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到温热的药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中都会减弱药性,影响疗效。
相反,有些药就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发挥疗效,比如黄连,如果加糖服用将达不到治疗效果。
五、喝中药的禁忌
1、忌萝卜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2、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吃中药时有哪些禁忌食物?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3、忌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