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总医院 袁海龙 张海涛 前不久,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早晨起床时突然晕倒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其血压值高达170/90mmHg,医生初步判定是由高血压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经沟通,老人血压高已有两年多,因为岁数大了,认为血压高一点没关系,平时也没什么症状,所以一直没当回事,之后医生又为老人做了系列检查,所幸无大碍。 不少人误以为随着年龄增长,血压高是自然衰老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年轻人相同,血压值持续高于140/90mmHg,都应认真对待。 误区1 没症状,不用吃药 大多数早期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才有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颈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即使没有症状,持续的高血压也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一旦诊断为高血压,就应积极干预治疗。 误区2 血压正常就停药 高血压是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难以根治。研究表明,停药后极易造成血压反弹,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会增加心梗、脑梗等并发症发生概率。所以,降压药的作用不仅是降血压,还可维持血压平稳,避免更多脏器损伤。 误区3 降压药有依赖性 很多人认为降压药有依赖性,这是不正确的。降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临床上,针对一些因工作紧张、身体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导致的血压升高,也会采用服药治疗,并可依据情况随时停药。但已经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血压需要长期用药物控制,就不能随意停药了,停药后血压会重新升高,所以高血压患者需要按时吃药来控制血压。虽然药物都有副作用,但和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不能因噎废食。 误区4 开始不能用“好药” 降压药非抗菌药,不会出现耐药情况。目前,临床公认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好药”是指长效降压药,即口服一次,降压作用持续24小时,可平稳降压的药物。短效降压药物通常只用于突发性血压增高,作用时间短,长期用药易引起血压波动。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哪个适合自己,就选哪个。 误区5 血压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一般情况下,血压是缓慢升高的,所以降压过程也要平稳,除了高血压急症外,不可快速大幅度降压,以免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意外情况发生。一般来说,降压的原则是缓慢、平稳、持久和适度。 误区6 用自测血压判断高血压 很多人去医院体检,测量血压高,就以为自己患上了高血压症,回家自己量反而正常了,这就是“白大衣式高血压”,因见到医生紧张而引起。其实,判断是否患上高血压,不能以在门诊或家里偶尔测得一两次血压偏高为准,正确做法是连续测量非同日的3次血压值,若均高于140/90mmHg,才判断为高血压。提倡家庭自测血压,但自测血压也不要过于频繁,这样会加重焦虑情绪,反而容易使血压不稳定。 误区7 频繁更换药物 选择一组适当、理想的降压药物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观察和验证。只要能保持血压稳定不波动,且没有明显副作用,就应坚持服用。 误区8 跟着别人经验擅自用药 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有很多分型,每个人身体素质以及基础疾病都不相同,照搬他人经验,跟风吃药很容易产生用药安全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正规治疗,根据处方用药。 误区9 保健品也能降血压 很多老年人迷信广告宣传,认为保健品也能降压,吃药跟着广告走。而实际上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盲目使用只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 误区10 靠输液治疗高血压 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高血压急症需要静脉点滴用药外,一般的高血压应选择长期服用口服药物治疗,不需要输液。 误区11 血压越低越好 血压是保持身体器官灌注的动力来源,血压短时间内降得很低,超过自我调控能力限值后,将会降低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导致脑血栓。 误区12 不用定期到医院检查 服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血压稳定,也应定期到医院复诊,观察药物是否产生副作用,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是否产生不良影响或药量是否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