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 巩纯秀 刘莹
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新的声明强调,儿童1型糖尿病管理异于成人,儿童期发作糖尿病与成年期发作糖尿病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发育阶段考虑和治疗反应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该声明强调了根据儿童需求和环境调整1型糖尿病管理策略的重要性。
由于1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中胰岛功能衰竭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胰岛素治疗需要根据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即在自我检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饮食管理。对于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更要根据环境变化随时调整。
日常医疗管理
1.血糖监测。
对于已确诊的1型糖尿病患儿,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需终身使用。糖尿病控制的好坏,不仅仅要看症状有无消除,还需要监测血糖。
自我血糖监测(SMBG)就是患儿使用家庭式血糖仪在不同的时间检测血糖,查看糖尿病控制情况。自我血糖监测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采血工具 家庭中一般选用采血笔进行采血。多数采血笔深浅调节钮有1~5五个档,第1档最浅,适合细嫩的皮肤;第2、第3档适中,适用于一般皮肤;第4、第5档较深,适用于粗糙较厚的皮肤。孩子一般皮肤较嫩,多选用第2、第3档即可。采血笔必须专人专用。
采血部位 最常用的采血部位是手指指尖及指端两侧,一般选手指外侧,因为这些部位神经末梢少,疼痛感轻。在怀疑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用指尖或者手掌采血,因为手臂或腿部血糖的降低速率要比指尖慢,不够敏感,无法在第一时间监测到低血糖。
采血时尽量使血液自动流出,不能用力挤压穿刺部位,以免将组织液挤出,而影响测试结果。采血前可对采血手指进行适当按摩,或轻轻甩动手臂,确保一次穿刺即可成功取血。避免因为过度挤压或采血量少而造成测试结果不准确。
监测时间 监测血糖的常用时间一般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以及凌晨2~3时,通常每天4~7次。
2.胰岛素注射。
糖尿病患儿必须学会自我注射。自我胰岛素注射年龄与发育程度相关,10岁以上的儿童多数可以通过学习自行完成此操作。医护人员及家长应该鼓励患儿自我注射。有恐惧感的患儿,可以使用助针器或者胰岛素泵治疗以提高顺应性。
患儿在自我注射胰岛素时应根据自己活动安排,选择适宜的胰岛素注射部位。如运动前应该将胰岛素注射在腹部,这样可以避免因上臂和大腿的运动而导致胰岛素吸收速度加快。
胰岛素应保证注射在皮下组织。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即进针拔针快,推药慢。为减少注射时的疼痛感,胰岛素药液瓶提前30分钟从冰箱内拿出,尽可能使药液温度接近常温;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后,要等待酒精挥发干净后再进行注射。
3.剂量调整。
如果晨起空腹血糖升高,并且夜间未出现低血糖,说明前一日晚餐前或者睡前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用量不足,需要适当调整。
餐后2小时血糖高,则表明需要增加餐前速效或常规胰岛素用量。午餐前及晚餐前血糖水平升高,表明白天的基础胰岛素不够,因此需要增加早餐前基础胰岛素剂量以及常常需要增加午餐前常规或速效胰岛素用量。当使用速效胰岛素作为餐前大剂量注射方式时,也可调整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生活方式管理
1型糖尿病患儿在饮食、运动方面都应进行严格的管理。
1.主食多选择粗粮。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主食或者是一些根茎类的食物,如米、面、土豆、山药、莲藕等,可占每日总热卡的50%~55%。研究显示,粗粮在升高血糖的作用中比精细米面升高血糖的幅度要低,所以家长可以多选择粗粮作为主食,选择一些高膳食纤维类的菜。
脂肪的摄入占每日总热卡的25%~30%,来源主要是肉类。蛋白质的热卡占每日总热卡的15%~20%。我们说的蛋白质一般是优质蛋白,比如猪肉、羊肉、鱼类、虾类以及一些豆类。
2.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儿可选择轻、中等或稍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应保持心率(次/min)=(220-年龄)×60%~70% 或运动时感觉全身发热、出汗,但非大汗淋漓。
运动后低血糖多见于青春期少年,运动后低血糖甚至可延迟至24小时后发生。运动前、运动后应监测血糖。若运动前血糖<7.0mmol/L,应额外补充碳水化合物;运动前把胰岛素减少25%~50%;若不能监测血糖,可在运动前增加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减少胰岛素剂量。
注射胰岛素后1~1.5小时是胰岛素作用高峰,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把胰岛素注射到运动活跃的部位,使其吸收加速而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间断高强度运动可增高血糖,而持续中等强度运动则使血糖降低。在持续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束时,快速短跑10秒钟有助于预防运动后2小时的低血糖;有氧运动前进行抗阻运动,有助于运动过程中血糖稳定,并减少运动后低血糖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