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目前,这些慢病的发病及其导致的死亡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而且呈明显上扬态势。如果我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则可使慢病发病率大大下降。为此,有必要提倡“生活保健化,保健生活化”。 慢病与传染性疾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就病因而言,慢病往往不像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是细菌、病毒、病原体造成,而是多与我们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不良的行为、精神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并且常常不是单因素而是多因素引起。其次,慢病的形成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不容易被发现、被重视。最后,慢病短期内不能治愈,有的还得终身治疗。长期以来,慢病的治疗没有突破性进展。另外,慢病还具有致残致死率高、治疗费用昂贵的特点。 人类如何应对慢病的肆虐、遏止慢病“与年俱增”的发病态势?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深思是:99%的人出生时都是健康的,慢病和早衰几乎都是由于以后不良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说过:“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关键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选择科学的保健理念和方法,做到“生活保健化,保健生活化”。生活保健化就是在生活中采取科学的保健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保健生活化就是科学的保健措施在生活中体现、在生活中实施。 要做到做好“生活保健化,保健生活化”,一要改变吸烟、酗酒、熬夜、运动少、久坐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二要争取做到喝好(如科学喝水和喝健康水)、吃好、运动锻炼好、睡眠休息好和心态好。三要远离不良的生活环境、有毒有害食品及用品。 (作者系安徽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教授、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