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年老了,生活显得很寂寞,很喜欢我回去陪他聊天。我也很愿意,因为,我觉得这是老人晚年生活和健康的需要。 记得小时候,父亲是个严肃的人,平日里话很少,我们姐弟都很怕他。也难怪,他在一个几百人的单位当头10多年,说话一诺千金,养成了不苟言笑的习惯。 后来父亲离休了,头些年还到处走走,找些老同志一起玩玩,晚年日子倒还充实。这几年,年过八旬的他身体状况不如从前,腿脚因在战争年代受过伤,到老了越来越不好走路。外出找人玩都难去,只好天天在家门口走走。特别是大前年我母亲去世后,父亲在家连个讲话的人都没有,天天沉闷地坐在那里,更显得孤单寂寞,身体也更差了。 记得有位老年专家说过:“人到老年,最可怕的是寂寞。”父亲也是如此。他离休有工资,经济上不存在问题,他没有别的需求,唯一缺的是有人在身边。因为生活上不习惯不方便,他不愿和子女住在一起,作为长子的我,只有天天回家看他,陪他聊聊天。聊天也无主题,想到什么聊什么,把外面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讲给他听,他也把过去的事情或从电视和报纸上了解的东西说给我听。因为我在医院工作,父亲便有许多医疗保健问题询问我,我一一进行解答,这对父亲的晚年自我保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每次聊天父亲都显得很有兴致,精神很好。所以我每天无论工作多忙,个人有什么事,都要先回去和父亲聊一聊天。特别是去年父亲生病期间,我在旁边陪他聊天,开导他,聊些他高兴的事,让他忘却了病痛,很快病愈。 父亲早年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从南方到北方,从军队到地方,人生的阅历可谓丰富,在与他的聊天中我也受益匪浅。如一段时间,我为单位人际关系复杂而苦恼,回去说给他听时,他说:“人生相逢是缘,退一步天高地阔,不要过于计较,与人为善,多替他人考虑,随着时间一切矛盾都会淡化。”后来每次与同事发生矛盾时,我就会想到父亲的这段话,做一些退让,果然收到了效果,和同事的关系慢慢融洽起来,也有益了我的身心健康。 近年我兼任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史料写作工作,许多第一手资料都是与父亲聊天中得来的。父亲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来到闽北光泽县,亲眼目睹了光泽解放50多年的发展变化,什么大事他都清楚。加之父亲思维依然很清晰,叙述很有条理,我要了解的事和人,回去问问父亲就都知道了。这让我在文史资料写作中省了不少力和时间,许多人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我告诉他们是父亲提供的,人家恍然大悟:“难怪,难怪!” “家有老人是个宝”。父亲一年年老了,身体也一天天差了,现在聊天时有时会反复一些话题,但我不以为怪,也不感到嗦。作为子女,我想,有一天我也会老。多陪陪老人聊天,让他们晚年身心健康,生活丰富充实,也是儿女的一种孝道和责任。更何况,老人的经历言行本身对子女也是最好的教科书,所以我说陪老父聊天,自己身心也受益。 (福建王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