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日常生活或生产活动所处的环境,犹如充满着各种化学物质的海洋。人类从环境中摄取必需的元素和营养物质,在合理的摄入量范围内,这些物质是安全的,如果超量摄入会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氧气和水是人类生存的要素,但是持续吸入纯氧可以导致氧中毒,瞬间过度饮水可以发生水中毒。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化学物质,但是超量摄入也会引起各种代谢障碍和中毒。人们常用的调料食盐和糖,过量摄入则会构成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人类必需的元素和营养物质都会如此,何况环境中存在的有毒有害或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呢?许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是人类生活或生产活动的产物并污染环境,要想将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数量控制到零,将人群在环境中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机会限制到零,进而要求环境中化学物质对人群的健康危险性也是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环境健康的零风险是没有的。 所谓风险就是危险度,是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危险程度的量化。所以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也称为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对人类生存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实行管理,使环境中化学物质保持在人体可接受的危险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群健康。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逐一进行评价。从鉴定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开始,了解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以及人本身的行为影响,计算它们在人体的接触量,研究健康危害的效应指标,确定健康危害效应的作用剂量,调查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估算健康损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等,然后经过数学处理并建立危险度数据库。由此可见,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是各方面调查研究的结果。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以化学物质在人群中引起健康危害的发生概率来表示。例如每天吸烟一包,年超额死亡概率为5×10-3,即每200人中有1人超额死亡;终生饮用含砷浓度为0.01毫克/升的水,年皮肤癌超额死亡概率为6×10-4,即每1666人中有1人超额死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蔡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