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冬令进补 走出误区

2018-12-07 21:41:07浏览:87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通讯员周宁人本报记者杨丽佳   针对越来越火的冬令进补,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魏睦新教授指出,进补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
通讯员   周宁人    本报记者   杨丽佳

  针对越来越火的冬令进补,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魏睦新教授指出,进补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跟风,不能强求划一,只有方法正确,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否则会适得其反。他指出了四个常见进补误区。

  体质不虚也大补 

  经常看到一些离退休人员,离岗后虽说身子骨不那么硬朗了,但比起同龄人来说,仍老当益壮。但在广告的诱惑或儿女们提供的补品面前,仍然觉得自己到了该补的时候。然而不少人吃了补品后,非但见不到期待的效果,反而觉得心烦意乱,甚至出现鼻子出血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不虚而滥用补品所造成的。魏睦新指出,“补”要对“虚”,没病不要补,不“虚”的人进补还可能会生病。因为所有的补品都有其特性,中医称之为“药性”或“偏性”。人参补气,当归补血,燕窝养阴,鹿茸温阳,各有所长。如人参补气可以提高气虚人的抵抗力,但如果上了年纪,身体仍然比较强壮,吃了反而容易生疮、上火,得不偿失。

  魏睦新说,还有不少管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常买些高级的鹿茸和人参,想好好补一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这种因工作压力造成的疲劳感,更多的属于中医“气郁”,而非“气虚”, 是不适合补的。

  不辨类型随意补

  一些人稍有头晕、乏力、气短等症状就要求医生开补药调理,一到冬季就盲目地吃膏方进补。魏睦新提醒,进补须辨阴阳,阴虚补阴,阳虚补阳。因每个人存在体质的不同,性别、年龄等的不同。仅一个“虚”,本身就分不同类型。阳虚者(吹风易受凉、畏寒怕冷,面色较苍白)应温补,进一些燥性药物或食物,如鹿茸、红参、羊肉、狗肉等;阴虚者(易上火,口干,舌头上没有舌苔),则可以吃一些沙参、麦冬、枸杞等药物。若体质无明显偏阴或偏阳的,则基本上不需补,最多也就是吃一些不偏温不偏凉的药物或食物,如西洋参等,但也不宜过多,要适可而止。

  名贵药品能大补

  魏睦新说,其实,上万元一斤的冬虫夏草的实际效果,与十几块钱一斤的枸杞子、麦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天价完全是因为货源少和商业运作造成的。还有一个用量问题,很多人以为它贵,进补的效力就会大,每天仅用一根泡茶,其实一根只有零点几克,根本没有疗效。

  魏睦新说,在众多的冬令补品中,人参是最常用、最受欢迎的药物。由于产地的差异,种植和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人参价格差别很大,也并非越贵越好。人参有温热、寒凉、平性三类。像朝鲜红参、吉林红参、石柱参等药性偏温,适用于形寒怕冷、四肢不温、五更泄泻、头晕目眩、动则气喘等症状的阳气虚患者;西洋参、皮尾参药性偏凉,既可补气,又可养阴,适用于咽干口燥、便秘伤津、内热较重、舌质偏干等气阴两虚患者服用;生晒参、白参、糖参等药性平和,阳虚、阴虚及气虚的患者都可以服用。选购人参进行冬令进补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选购和服用。 

  药补不如食补 

  魏睦新说,冬令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食补和药补。食补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食补安全,一般没有副作用,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另外服食方法多样,任凭自己的口味,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享受美味佳肴,故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食补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菜等食物本来就是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疾病的人,如要进行冬令进补,还得要用力峻、效专的药补,否则难以奏效。总之,“药补不如食补”是片面的。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补益功效才会更强。 

  魏睦新还说,因为进补要有一定的量和时间。作为餐饮的药膳,更多的是考虑口感和外观,其添加的中药往往非常平和,用量也是点缀性的。所以去吃药膳不要奢望能有明显的进补效果。 

  魏睦新特别指出了进补不当的后果:过量服用补药常常会出现脸上起痘、腹胀、胃口不好、鼻子出血、周身不适等症状。如过度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会导致腹胀;过量服用红参、鹿茸、肉桂等补阳药,会出现鼻子出血、口干、烦躁、便秘;过分使用熟地、首乌、黄精等滋阴药,会使人胃口不好、泻泄、舌苔厚腻等。

  魏睦新强调,进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以辨证用药,少量、多次、经常为原则,这样才能使药物作用逐步渗透到内脏器官,所谓“药气渐渍,熏蒸五脏,积聚为佳”。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过恐伤肾 以思胜恐

上一篇:

养生当以滋阴为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