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 李兴旺
立春了,本该万物复苏,可南方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冰冻天气,将人们阻隔在路上、车上、候车室里,低温、人口密集,加上吃不好、睡不香,身体抵抗能力下降,给传染病带来了可乘之机。同时,冻伤、外伤的病人也明显增多。为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我们特别策划了“风雪路上与你相伴”专版,希望专家们的文章能对抗灾防病有所裨益。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脑膜,引起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流脑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脑膜炎双球菌分为A、B、C、D等13个血清群,在我国流行的菌群主要为A群,近年来B群有增多趋势。
流脑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健康带菌者因为无临床症状,这部分人比病人约多10~20倍,不易被发现。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经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从空气中传播。由于病原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可能导致2岁以下婴儿染病。
人对流脑普遍易感,但小儿患病比较多见。
流脑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普通型占病例的90%。患者有寒战、高热、头痛、身痛、呕吐,烦躁不安和表情呆滞等毒血症表现。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小儿患病常表现为高热、呕吐、眼睛发直、不吃奶、尖声哭叫,甚至惊厥。
暴发型多见于儿童,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可于24小时内死亡。
慢性败血症型罕见,患者多为成人,病情可迁延达数月之久,主要特征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对流脑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少带或不带小儿去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增加户外活动等。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患者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麻疹的主要症状有发热、流涕、眼结膜炎、咳嗽、口腔黏膜斑及周身斑丘疹。急性期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有传染性。
老百姓常说,麻疹是“烧三天、出三天、退三天”。也就是说,以急性发热起病,伴有咳嗽、流涕、打喷嚏、流泪、怕光、眼睑浮肿、食欲减退等症状,患者有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从发热第4天开始,患者的耳后、颈部、发际可出现皮疹,然后逐渐由上而下蔓延到前额、面部、躯干四肢、手掌及足底,出现鲜红色或玫瑰色的细小斑丘疹,皮疹可相互融合成片,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三天后,要注意观察手掌及足底是否出现皮疹,如果已经有皮疹,就证明麻疹出齐、出透。在出疹时体温上升可达40℃左右,病人精神萎靡、咳嗽加重、两眼红肿、声音嘶哑,有时出现腹泻。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以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患者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可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和胃肠型。其中单纯型最为常见,即出现流感一般症状;肺炎型多发于老年、小儿、慢性心肺疾病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病初与单纯型流感相似,1~2日内病情加重,有持续高热、咳嗽、血痰、胸痛、气促等症状;中毒型一般较为少见,表现为高热不退,并伴有脑炎或脑膜炎样表现,儿童可发生抽搐,少数患者会出现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或休克;胃肠型患者除一般症状外,还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另外,流感还可出现继发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旁窦炎或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继发性细菌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等。
流感虽然危害严重,但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大部分于一周左右好转,预后良好。
对流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加强护理,发病后要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给予对症处理,如发热、头痛时给予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要防止出现并发症。症状较重者可肌注抗流感丙种球蛋白,中毒型患者可加用干扰素,并发细菌感染者则应适当使用抗生素。
消化道传染病
冬季需要预防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甲肝的潜伏期是两周左右。甲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人们可通过进食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使用被病毒污染的餐具而感染甲肝。
甲肝初期表现多为发烧,易被误诊为感冒。但退热后,病情反而加重,出现疲劳和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黄疸等。
戊肝也与吃密切相关,其易感人群是中老年人和怀孕的妇女。
预防消化道传染病把好病从口入关十分重要。就餐要讲究卫生,选择餐馆要卫生条件好,聚餐时要实行分餐制。(陈明莲整理)